有关欧阳修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欧阳修在夷陵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时间,但“庐陵事业起夷陵,眼界原从阅历增。”欧阳修这次被贬夷陵,却在以下两方面有颇丰的收获。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有关欧阳修的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有关欧阳修的故事1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有关欧阳修的故事2

  庆历三年(公元1043)4月,因宰相兼枢密使晏殊的举荐,欧阳修召还汴京,知谏院,成了一名谏官。在外漂泊7年,此次回京,欧阳修心情无比激动和兴奋,连同几位谏官恪守职责,以锐利的眼光审视朝野,以极大的勇气指陈朝政阙失,向权威挑战,向陈规开火,被人们戏称为“一棚鹘”。宋仁宗十分赞赏欧阳修“论事切直”的风格,夸奖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

  是年十月,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拉开了帷幕。此时的范仲淹已升为参知政事,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欧阳修积极参予范仲淹所推行的新政,上奏《详定贡举条状》,从人才培养到人才选拔,提出了一整套改革措施。

  一个多月后,欧阳修再次得到提升,被任命为知制诰。知制诰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按宋朝惯例,“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而欧阳修没有参加考试,就直接赴任了。此时的欧阳修可谓官运亨通,平步青云。

  在“庆历新政”春暖花开的大好形势之下,却有股“守旧”势力暗流涌动。被欧阳修阻挡没能当上枢密使的守旧派人物夏竦等,跳出来攻击改革者,“以国家爵禄为私惠,胶固朋党”,于是,有关“朋党”的议论再次聒噪于耳。欧阳修为抨击守旧派的攻击,奋笔疾书,写下现今各党派组建时奉为圣言的《朋党论》。他写道:“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乃自然之理也。”他认为,“小人无朋,唯君子则有之。”其原因就是,“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宋仁宗读罢《朋党论》,为之动容。然而,守旧派并没有放弃进攻。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三月,改革派重量级人物范仲淹、韩琦、富弼、杜衍被罢,新政措施遭废。欧阳修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申辩无效,为时两年的“庆历新政”宣告终结。

  当朝宰相贾昌朝、陈执中,是庆历新政时期欧阳修猛烈抨击的守旧派人物,他们知道案情后,如获至宝,授意谏官钱明逸上书,弹劾欧阳修与甥女通奸,并找出欧阳修作的一首《望江南》艳词为佐证,词曰:“江南柳,叶小未成荫。人为丝轻那忍折,莺嫌枝嫩不胜吟。留着待春深。十四五,闲抱琵琶寻。阶上簸钱阶下走,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

  欧阳修申辩道:“这首词用弱柳比兴,描写的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是艺术作品,和通奸风牛马不相及也。”可钱明逸硬穿凿附会说:“张氏初到你家时,恰巧年方七岁,不正是学簸钱的年纪吗?”使得欧阳修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辨。此案在重审过程中虽查无实证,但宋仁宗仍以“有伤风化”为由,于庆历五年(公元1045)八月,贬欧阳修为滁洲(今安徽滁县)为知州。

  所谓“甥女案”只不过是守旧派打击欧阳修的一个借口而已,曾巩上书宽慰欧阳修时就愤怒谴责这一行为道:“至于乘女子之隙,造非常之谤,而欲加之天下之大贤,不顾四方人议论,不畏天地鬼神之临己,公然欺诬,骇天下之耳目,令人感愤痛切,废食与寝,不知所为。”欧阳修也深知,自己这次遭陷害,完全是由于深受皇上器重,在谏官位子上,得罪了贵权,而招致的祸害,就如《宋史·欧阳修传》写的:“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他在《滁洲谢上表》中表示:“若臣身不黜,则攻者不休”,如果我不被贬出来,那些反对派是不会停止攻击的。被贬滁洲,这未尝不是“脱风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的规避风险之举。因此,欧阳修对这次遭贬滁州心中为之坦然。

  欧阳修在滁州工作了两年零四个月,他的工作心得是:“某此愈久愈乐,不独为学之外有山水琴酒之适而已,小邦为政,期年粗有所成,固知古人不忽小官,有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在这里呆的时间愈长,就愈感到快乐,这不只是在从事学习之外有赏玩山水、弹琴饮酒的生活消遣,而是治理地方,过了一年就初步有了成绩,才真正懂得了古人不轻视卑小官职的道理。

  滁州群山环抱,偏僻闭塞,是个“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小城。欧阳修在这里,没有去“招商引资”,而是开发旅游产品,进行美景胜地建设。他“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修好了“幽谷泉”、“酿泉”,建好了“丰乐亭”、“醉翁亭”,写下了最能体现“六一风神”的经典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这次欧阳修被贬滁州留下的最大贡献。该文写成后,“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滁州志》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刻记好后,远近争传,都来打摹。寺庙仓库里的被毡,都被打碑用尽了,连和尚盖的卧毡也拿来用。做生意的得到《醉翁亭记》摹本,用以赠官,还可以免税。”当时有位音乐家沈遵,被《醉翁亭记》所展示的意境和情韵深深吸引,即信手抚琴,谱成一曲《醉翁操》,“知琴者以为绝伦”。

  《醉翁亭记》全文不过401个字,却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在这篇四百字的散文里,把醉翁亭周边的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用10个“乐”字这根金线,将“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饮之乐”、“太守之乐”缀在其中,写出了“与民同乐”的施政业绩。

  如果说《醉翁亭记》是欧阳修遭贬滁州而诞生的华美之章,那么,欧阳修自我境界的不断提升,更是这次遭贬滁州的巨大收获。

  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能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能否为人赞赏,其可比性就在于人品。

  欧阳修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在逆境中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他不是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他没有像范仲淹那样去“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一个“忧”字,被朝廷挪来挪去,最终死在偏远的江湖之中。欧阳修却敢为“先天下之乐而乐”,在苦难之中用种种美好的事物来自我消遣,表现出泱泱君子的坦荡胸襟。

  欧阳修一到滁州,就从史料中查找到滁州的闪光之处。滁州尽管偏僻荒芜,可在公元956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担任后周大将时,却在这里与南唐中主李璟的部将皇甫晖、姚凤会战,最终生擒二将,攻占下滁州。如今,百年已逝,能在太祖战斗过的“革命圣地”工作,这是多么值得珍惜的政治筹码,在这样的“革命圣地”工作,还有什么“忧”的,一定要在这里多寻找些“乐子”。

  欧阳修在滁州这块“革命圣地,”,继续实施他的“宽简不扰”的施政理念,“期年,粗有所成”,在他知滁州的第二年,滁州就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祥和。欧阳修在《答西京王相公书》中指出的“善为政者之术”,就是,“年凶则节国用,赈民穷”,“年丰民乐,然后休息而简安之”。如今“年丰”,为何不与民“同其乐也”?他有了“乐”的心情,更有了“乐”的资本。“信马寻春踏雪泥,醉中山水弄清辉。野僧不用相迎送,乘兴闲来兴尽归。”从容、散淡、纵情、任性,这是多么地自由自在。“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盅。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旷达、豪放、自信、洒脱,这是多么地无拘无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就像一只飞出精美牢笼的鸟儿,在滁州的山水间,怎能不哼出千古绝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