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家风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下是欧阳修家风的故事,欢迎阅读。

欧阳修家风的故事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他还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