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解读与教学

时间:2021-08-31

  文本解读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展现了中华民族忠孝、坚贞、凛然大义等优秀品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千古以来民谣民歌中的优秀之作。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繁简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歌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因而接下来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两句就极其自然。这两句虽然是作者自己发问,其实也正是读者心中的疑问,诗歌虽然刚开头,读者与作者之间就已经心有灵犀,浑然一体了。接着,作者自行答曰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读至此,读者的疑惑不但没有解决,反而会更加深:既然无所思,亦无所忆,那为啥还要叹息连连呢?这种悬念像一根丝线,紧紧牵拉着读者的视线和心灵,吸引着我们继续读下去。可见,这一悬念设置的非常有效,对于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探究事情的因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一问一答,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诗歌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面前来刻画,不能不说作者的确是匠心独运了。那么,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这一句读过,不啻在读者心中炸响一声惊雷:即便是现代社会,女扮男装从军都是不可能的事,何况木兰所处的那个年代,讲究的是男女授受不亲,她一个娇弱温柔的女孩子,怎么可能代替父亲,乔装改扮成男子去从军呢?替父从军虽然可以体现木兰的孝心和大胆,可随之而来的种种困难,她将如何去克服?至此,先前的疑问虽已解决,新的疑窦又在读者心中滋生。然而,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不给读者放下文本的任何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