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思想性

时间:2021-08-31

  《木兰诗》写了一个光辉的艺术形象。我们不必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考证。但有些研究者对这篇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点的考证,我们大体是同意的:它即使经过唐人的修改,但应该是产生于北朝的西魏或较前些的北魏。这一时代的清况,有几点是可以确定的:

  1、当时的中国是封建社会,无论南朝或北朝,都有整套的束缚劳动人民──尤其是劳动妇女的封建社教;

  2、当时战争频仍,在沙场战死的,兵慌马乱时被屠杀、被折磨死的,当然都是人民;

  3、当时的赋税、徭役,特别是军事徭役,极为苛重,民不聊生。

  总之,这是鲁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有《木兰诗》所描写的木兰的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女英雄的形象。为什么呢?

  第一,木兰是一个经常“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在父亲年老,小弟年幼,也就是都不能去服兵役,而又被迫不得不去服兵役的情况下,她毅然决定冒着双重的危险──兵凶战危和乔装可能被识破的危险,女扮男装去代父从军,这当然是英雄行为。征兵征到了老年人,木兰对这样的情况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于是以自己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行为来保全年老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到木兰的舍己为人和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

  第二,“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傅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就在那么紧张的情势下,万里行军,到了苦寒的边塞,参加了长期的酷烈的战斗。她终于坚持过来,而且胜利归来了。这更是木兰的非常勇敢、非常坚毅的优秀品质的突出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