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如何处理《木兰辞》中的突发事件
教育教学改革新理念已经提了好几年,几年来,笔者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新的方式,即摒弃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被接受者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先学后导,当堂训练。学生讨论,教师启发、诱导解决问题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七年级语文《木兰辞》一课的教学效果尤为显著。
北朝民歌《木兰辞》中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因此,我在课前让同学反复预读课文,并布置了相应的预习题。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
2.参考课后注解,试着翻译课文。并能用故事形式给大家复述课文。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4.学会本文的一些修辞手法。
课堂上,我按照课前布置的预习题,要求同学们逐个回答,由于同学们提前阅读了课文,加之本文浅而易懂。民间流传,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大家能借助参考书阅读课文等因素。所以,很快大家回答了问题。之后。我又给学生提问:“谁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并启发学生动脑思考。我在教室里转了一圈,走到平常爱动脑思考的同学面前,问她还有什么问题,她站了起来说,老师,在课文中木兰从军前这样写“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得胜回朝后,文中却写道“天子坐明堂”,难道这里的天子和十年前的可汗不是一个国家的皇帝吗?她提出这个问题后,我首先对她这种积极动脑、善于提问的行为给以充分的肯定。然后,我让同学们讨论解决,这时候同学们思维活跃,踊跃发言,有的说:“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对他们首领的尊称。”有的说“天子”是汉民族对皇帝的敬称,但究竟这里的“天子”是不是十年前的“可汗”说不清楚。此时,我及时引导。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回答并进行了补充。“可汗”是我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首领的尊称,而天子是汉民族对皇帝的敬称。皇帝自称朕,是天的儿子,所以称为天子。木兰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北朝时期的西北地区。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向南迁徙,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有些已汉化。木兰的家乡在民族杂居处,许多少数民族习惯上把皇帝称为可汗,加之《木兰辞》属于民歌,因此,课文上也就没用民间的称呼。事实上文前的可汗和文后的天子实属同一国家的皇帝。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有些同学还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本文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夸张、互文等,我让同学们在课文中一一找出来。我再列举了一些事例,进一步说明,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
通过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同时加深了课文的印象,确实收到了意向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