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蛙的读后感八篇

时间:2021-08-31

  【篇一:《蛙》读后感】

  读了莫言获诺贝尔奖的作品《蛙》,起初读了半本后有点读不下去了。说实话,感觉文字上写得有点糙。这本书是近年的作品,反映的中国的生育特别是计划生育问题,应该说,莫言在写作这个主题时,他从历史的切面入手,虽然迂回,但很有韧度。他塑造的姑姑形象,虽然白描性的手法并未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更有突破意义,但通过这样一个人物的描写,通过她的人生经历将中国原始崇拜性质的生育问题得到鲜活的揭示,这是莫言的价值和意义。作品后面提到了诸如三聚氰铵毒奶粉、大头婴儿等近年社会现实,说明莫言还是位直面关注现实问题的作家。

  在今天生活中,文学愈益边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风光不再,因而,作家们渐渐退出了舞台。但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作家在坚守和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说,莫言是可贵的。作为一位身具农民气质的作家,他没有远离土地,仍然接地气的作家,在中国目前的浮躁文化背景下,就更显难能可贵。事实上,他的作品,更好的作品是《丰乳肥臀》(书名是出版机构的恶俗所致),我身边不止一位朋友赞扬这部作品。我们更熟悉的是他的《红高粱》,因为电影

  尽管对莫言最近为了准备去领奖,而学跳舞选燕尾服之类的消息,让人有点坏了胃口,但作品还是值得研究的。虽然莫言的作品,“黄色”气息重些,因为他压根不是给中小学生写作的。最近我们做中学生书目,选了他当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他的作品精选集,里面多是短篇,还是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听说,人教社在他获奖后紧急编教材选他作品,也是参考的这个本子。

  事实上,正如我那天在微博上所说,莫言之外,中国当代并非没有好作家。比如,韩少功、刘亮程的文字就非常好,一笔笔让人看到好作家的成色,毕飞宇和余华的小说则让人能感觉到才华在文字底下悄悄流动,(可惜余华《兄弟》是败笔)而阎连科的小说更能代表中国作家的高水准,读其作品,能让人看到作家的风骨,以及荡气回肠的无奈与抗争。再比如北岛,早就该获奖了,可惜屡屡和他擦肩而过。这是很遗憾的。但或许北岛并不希罕。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是人文知识分子和作家们最关注的奖项。华人作家其实早就获得了,即1997年取得法国国籍的作家高行健,他是1987年才移居法国的,因而在创作上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中国作家。他的戏剧《绝对信号》、《车站》是非常好的戏剧作品,而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的写作,更注重心理描写,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他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因此,我们不该忘记高行健,包括他的作品,值得翻出来耐心品味。毕竟,他是中国这几十年中比较被国际上重视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