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莫言在短短的小说中,融汇的象征手法是非常巧妙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解读中值得读者深思与挖掘。关于文中多次“月亮”的运用,意义是什么?
时空交错——“月亮”意象的运用:
在《枯河》中,描写月亮的片段一共出现了9个,这9个片段分布在整篇文章中,每隔几段就会出现一次,而每次都是以不同的状态出现。我们发现,月亮成为了本文的一条叙事线索,贯穿着小虎走向死亡的始末。它笼罩了整篇小说的压抑阴森的气氛,月亮不断地在变化推动着情节发展。
文章的开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轮巨大的并且是水淋淋的月亮,它笼罩着整个村庄,笼罩着寂静,给整篇文章奠定了一种压抑的基调,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后面月亮又升高了,依然还是水淋淋的,再往后看,“月亮已经升到了正南方”,小虎求援般地盯着月亮看,内心充满了挣扎。他在想着应不应该放弃生命这件事,此时,月亮就像是他心中的向导。可是,月亮给他的是带着暗影的陌生。从苍白色的月光中,他看到了父亲,让他充满了复杂情感的父亲。后来,月亮又偏西了,这是侯正是鸡鸣时分,“他听到了一声瘦弱的鸡鸣”。再后来,月光遍地,把一切都染上冰冷的色彩,小虎蜷缩了身体,他睡着了。后来,他醒了,满怀绝望地看了一眼月亮,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呼唤,于是小虎放弃了生的念头,他死了。
月亮就是这样时时渲染着死亡的气氛,带着小虎的生命走向了另一个尽头。
死亡的意义――向死而生
需要注意的是“小狗”这个形象,文中三次把小狗和小虎的命运放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恰恰是他们的弱小。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小虎就像小狗一样弱小,因为一点小事,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被碾压后的小狗拖着肠子越走越远,小狗走时的样子是那样安详又无可奈何。小虎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像那只小狗一样。他们生活的共同点恰恰就是没有人注意他们,没有人承认他们,没有人关心他们。换句话说,即缺乏存在感。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虎所缺少的恰恰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生存最需要的是什么?――存在感。在“小媳妇的死”这一片段中小虎终于找到了能够引起村里人注意的方式了。因为小媳妇死了,她引起了那村里所有人的注意,所以他非但没有觉得死亡的可怕,反而觉得死亡的“诱人”。“死”成为了他证明自己活着的极致表现;当小虎最终躺在枯河的河堤时,此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呼唤。尽管痛苦,但他当时的感受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他终于报仇雪恨了,报仇后的感受却是那样地欢愉与痛快。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小虎其实就是在以死明志。正是海德格尔的那句“向死而生”。向死而生是死亡的升华,也是一种悲观的人生态度,但用在小虎身上,却又是那样无可奈何地确切而又生动。
莫言在短短的小说中,融汇的象征手法是非常巧妙的,这些意象本身具有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在今后的解读中值得读者深思与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