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读后感两篇(2)

时间:2021-08-31

篇二:人性服从社会————莫言小说《蛙》读后感

  借着诺贝尔文学奖的东风,刚刚看完莫言的长篇小说《蛙》。这是部直面中国近几十年来有关计划生育政策的小说。读罢该书,犹如在中国人的心灵长廊进行了一番巡礼,禁不住重新探寻一下人类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旅程。

  该书的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坚决捍卫计划生育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对待超生,她六亲不认。为不让一个孩子超生,她机关算尽,用尽权谋,不惜一切代价要把孩子打掉。对待超生孕妇,甚至动用铲车拔树拆墙,宁可血流成河,不让超生一个。她布下耳目,设下暗岗,巧妙发动群众,既让超生家庭蒙受经济损失,群众又有收益,羊毛出在羊身上。超生孕妇躲藏不出来,她就声东击西,声言拆邻居的房,让邻居的损失由超生家庭承担,巧妙使用“利用这个,打击那个”战术,从而挑动邻居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在强大的攻势下,上千个孩子在她手上流掉。

  如果只看书的前半部,读者对计划生育政策厌恶的同时,对“姑姑“一定深恶痛绝。但莫言的笔没有就此打住,他呈献给读者的是人性的多面性。在人性和社会的问题上,是要人性还是要社会。这里可以说说秦始皇,从人性的角度,他焚书坑儒,是个暴君;从社会、从历史的角度,他又是个统一中国的伟人。“姑姑”似乎也是这样一个人。在莫言笔下,“姑姑”不是一个简单符号化的形象。她的情人——一个空军飞行员逃往台湾,从而使她在文革受到残酷迫害。她又是个尽职尽责的妇科医生,经她手出生的孩子不计其数。作者在书里借“姑姑”之口提到,中国人口太多,不计划生育怎么行。要人性,将来人口问题就要成为巨大的社会负担;要社会,要对的起子孙后代,就得实行计划生育。书中还隐晦的提出,那些想超生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太好,都不是负责任的人,他们的超生更多的是想要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而已,与其出生给家庭和国家带来负担,不如干脆做掉。作者写到现代,对生育的认识又多了一层深意。“姑姑”已是晚年,她对自己过去经她手人流掉的孩子做了深刻的反思。书中提到的许多泥娃娃,赋予了被她人流掉孩子的感情。还有不断出生的各家孩子,“姑姑”张冠李戴,让那些她做掉的孩子重回人间,为心灵的忏悔得到救赎。“姑姑”的形象注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失去孩子的人眼里,她是个恶魔,而对国家,她又是个有贡献的人。

  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现有体制下,莫言应该说有所保留。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利。这后句话莫言没写,我替他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