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研究:高风亮节孟浩然(2)

时间:2021-08-31

  关于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

  对于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闻一多先生认为:“孟浩然本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陈贻焮先生认为,孟浩然和陶渊明很相似:“他们生活虽似出世精神是入世的,他们都有抱负,都经受了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矛盾的痛苦,都认识了并揭示了现实和官场中的黑暗与丑恶,都冀求完成一种独立的不媚世的人格。”(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17页)

  现在有些学者持孟浩然热衷仕途之说,但朱起予先生认为“殊可怀疑。”(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20页)孟浩然自述他的世家说:“惟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绍末躬。”(《书怀贻京邑故人》)以大儒孟子的后裔自居的孟浩然,无疑地与当时社会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一样,兼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修身济世思想总要或多或少影响到孟浩然。他又生当开元盛世,如果说一点没有入世之意,反倒是不近人情的。这也大概是孟浩然入京求仕的思想基础。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张祜、皮日休等和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对孟浩然均有崇拜和敬仰之情。他们有的是孟浩然的至交,有的距孟浩然生活的时代很近,对孟浩然思想和人格的评价是可信的。今有某些学者对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的评价,多含有臆断成份,或据现代的评价标准,难有中肯之见。

 关于孟浩然的审美观和诗歌艺术风格

  中国社科院陶文鹏研究员在《论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见《孟浩然研究集》第284页)中,对孟浩然的审美观及在诗歌美学观指导下的创作实践作了精辟论述。他认为:“这位终身布衣的盛唐山水诗人,是在明确的诗歌理论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是他,最先以诗的竖琴,弹奏出清新美妙的盛唐之音。”

  诗是心灵的写照,表现的艺术。诗人富于音律和图画美的语言文字,通过抒写感情和情绪反映现实生活。孟浩然也很重视诗歌重写心灵,抒发感情这一美学特征。他一再宣称:他的诗都是感物动情,因情萌兴写成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孟浩然直接运用“想象”这一概念,来说明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想象若在眼,周流空复情。”(《陪张丞相祠紫盖山途经玉泉寺》)。

  孟浩然关于静心观物、感物动情、因情起兴、以意运思、驰骋想象直到精心结构这一系列的美学见解,正是从生活到诗歌,从现实美到艺术美的整个创作过程。

  孟浩然的山水诗具有多种色调和风致,正是他多样性审美趣味的反映。但是,孟浩然最爱好清美。他的诗也体现出清真、清幽、清空、清旷、清淡之美。

  闻一多先生是以诗人之眼光来看孟浩然的。他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中,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甚至淡到令你疑心的到底有诗没有。淡到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见《孟浩然研究文集》第258—259页)。

  和任何一个伟大诗人一样,孟浩然的诗歌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不足之处是内容不够丰富。还有一部分说禅谈道的诗,也是一些评论家非议的焦点。“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孟诗是有局限性的,但我们不应有什么苛评。

  最后,让我们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的佳句来结束此文吧:“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愿大家更好地学习借鉴孟浩然等古代前贤的创新精神和高风亮节,成为新世纪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拓者,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 高风亮节孟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