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孟浩然诗融风骨、兴象、声律为一体,是盛唐诗的典型代表。
一、冲淡
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田园诗的作家是陶渊明,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是谢灵运,而熔山水田园于一炉,第一个在唐代大量创作山水田园诗的是孟浩然。叶嘉莹先生说“孟浩然本性上是喜欢自然放旷的隐士生活的” ,一方面是襄阳风景秀美,自古以来就盛行隐居的风气,另一方面这与浩然本人的性格有关。浩然十分看重自己的人格,他既渴望在开明盛世大展宏图,又不愿意屈尊干谒,奔走权门。矜持高节,崇尚清尊是他志向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他内心对于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魏晋名士怀有仰慕之情,承袭他们的生活方式,追随他们的品格和情操,以潇洒自适的情怀,徜徉在风光秀美的山水田园,欣赏大自然的景致,感悟生命的真谛,寻找感情的皈依和理想的满足。“从王士�编选的《唐贤三昧集》来看,孟浩然的诗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山水田园诗、交游酬唱诗、抒怀感叹诗。” 这样的分类仅就诗歌主要内容而言,实际上孟浩然几乎每首诗都有写景状物的部分,这是他诗作的特色,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部分。
所谓“冲淡”是用白描、简淡的笔墨描绘山水风景,融入作者个人的情感经验,表现出一种平和、超逸、自得的情趣。叶嘉莹先生说:“在中国欣赏风景的一个特色――你所看到的不只是江山的外表,还有一种更深层的情意上的感受。” [3]正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自然景物引发诗人的感动,于是诗人将浸透了个人情感的山水万象诉诸笔端,诗歌中的“象”便成为人与自然发生审美交流之后创造出来的有别于客观物体的艺术形象,也就是殷�所谓的“兴象”。较之谢灵运的微型游记,孟浩然诗作中景与情更好地交织在一起,诗人的感情冲淡在诗中,如闻一多先生所说的“淡到看不见诗”,再辅以婉转、圆润、富有音乐感的音律,正所谓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如此描述“冲淡”,即“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冲淡一品的核心在静默淡泊,静默以参微机,淡泊以致无我。观景之时,贵在得意,意得则忘物之形。” [5]孟浩然在寓居襄阳和游历南北时期,有许多作品写得清虚淡雅,朴实自然,景中寓情,余味无穷,正所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言有尽而意无穷”。例如《夏日南亭怀辛大》“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微风送来阵阵荷花的香气,静谧中竹露滴落的声响,诗人营造了一个清幽的境界,在闲适自得中欲弹琴助兴,想到知音不在,流露出淡淡的孤独感,诗歌自然地过渡到怀友的主题,词淡意远,清雅别致,耐人寻味。再如《万山潭》,“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鸟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诗的前半写在潭边垂钓的清幽闲逸,后半写关于万山的美丽神话和“沿月棹歌”之乐,全无雕琢痕迹,尽是随性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