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隐居不仕的原因(4)

时间:2021-08-31

  孟浩然在入仕之路上有一个梦幻般的开局,就是与唐玄宗的无意会面。史册中君臣风云际会的场景很多,可惜孟浩然没有把握好这个机会。我们现在读他在皇帝面前诵读的这首诗,都会把“不才”理解成自谦之语,而“明主”自然是反语,句中充满着一种怨怼之气。而孟浩然肯定不是要在这次偶然的“面试”中有意对皇帝有所抱怨,只能理解为他不会把骋才和颂君完美地结合起来,从根子上来说,还是他孤高正直的性格使然,他不会违心地去赞美别人,即使面对的是皇帝。

  可以想见,这次会面对年已四十、应试落第的孟浩然心理打击有多大。面对皇帝“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的指责,他没有解释的机会。给皇帝留下如此糟糕的第一印象,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孟浩然或许还有机会可以入仕,但这次猝不及防的会面给他留下的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使他在跃跃欲试的同时又心有余悸。

  与孟浩然有着类似经历的宋仁宗时的柳永,因其《鹤冲天》词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所以在考试成绩已过关的情况下,因被皇帝批示“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而落榜。失意后的柳永干脆自称“奉旨填词”,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歌楼酒馆之间。这种行为看似潇洒,其实是精神极度失落之后的自我排遣,或者说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味。但柳永此时毕竟年轻,尚有重整旗鼓的心力。孟浩然年已四十,要祛除这样的心理阴影就绝非易事了。

  本性非仕宦之人,开局又这样糟糕,再加上家乡襄阳秀美风光的吸引和家乡先贤庞德公的心灵召唤,“隐鹿门山”也就顺理成章地从生活的方法变成了孟浩然生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