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编写史书的故事(3)

时间:2021-08-31

南唐三帝先后经营南京六十年

为何几乎没有民间故事?

南唐对南京来说其实并不遥远

  南唐三帝先后经营南京60年,在隋唐废墟上重建了金陵城。其大致范围,西踞石头城,南至虹桥(今天的内桥),东至东虹桥(今天的升平桥),北至小虹桥(今天的北门桥)。但南唐的遗迹,在南京遗留的却不多。丹凤街附近有个唱经楼,相传唱经楼的前身就是李煜经常烧香念佛的忏经楼,但如今仅剩地名。此外,还有栖霞寺藏经楼南、千佛崖前的一座五级八面的石舍利塔,清凉山公园里的那口南唐还阳井,以及祖堂山南麓的南唐二陵等。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邹劲风更是认为,虽然历经历代战火,南京没有留下多少南唐的遗迹,但其实处处都有南唐的影子,因为我们身处的这个南京城,就是在南唐城的格局上建起来的。比如,水西门是南唐重要城门;洪武路,在南唐叫卢妃巷;珠江路、广州路一带原来是南唐金陵城的护城河所在。

  近年来,南京在南唐二陵周边考古更是发现了3号墓,疑为大周后的陵墓——懿陵。根据陆游编著的《南唐书》中记载,大周后口内含了一块美玉,请求节俭安葬,死于瑶光殿,埋葬在懿陵。但是书中并没有提到懿陵具体地点。史书称李煜极为悲伤,亲自书写挽辞刻在石诔上,又亲自书写数千字的悼辞烧掉,把大周后喜欢的“金屑檀槽琵琶”用于随葬。不过3号墓并没发现刻有挽辞的石诔,更无“金屑檀槽琵琶”的踪影,更没有像钦陵和顺陵那样精美的壁画。

专家称李煜活在主观世界中

  “南京的民间故事中,对于南京的历史人物以及传说人物无论褒贬总会有所反映,唯独于南唐一代,民间的故事却几乎没有。”薛冰说,这是南京很值得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

  薛冰说,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文化现象,是李煜的诗词中几乎没有对于南京的确切描绘。他写景的词,写月,写花,写山水,写江南的芳香与清秋,只有一词曾提到秦淮河:“想得玉楼琼殿影,空照秦淮。”这也是他入宋后的追忆了。这种对南京的视而不见,在南京也是个特例。

  薛冰认为,或因为李煜完全融入了纯粹的艺术境界,“根本的一点,还是因为李煜始终只生活在绝对的主观世界中,对于他来说,客观现实中的一切,只是在为他服务、为他所需所用时才是存在的。所以他吟咏的‘江南’,只是他思绪中的江南,而不会具体到金陵。然而只有南京这样一个文化环境,才会出现如此多的帝王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