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风筝》教学设计(3)

时间:2021-08-31

  五、 小结

  六、 作业

  以“童年”为题,写一件童年趣事。要求:叙述清楚,描写生动,写出童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全文,学习了文章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风筝》。

  二、赏读第二部分

  1、 此部分的事情并不是发生在一个时间,前半截是同年的事情,后半截是成年的事情。若将该段分为两层,如何划分?

  明确:3—4自然段写童年的事情;

  5—11自然段写成年的事情。

  2、学习第一层

  思考:①童年时两兄弟发生了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过程是什么?结果如何?

  ②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①童年时两兄弟因风筝而发生矛盾。鲁迅小时候坚决反对放风筝,弟弟却非常喜欢放风筝,背着哥哥偷偷地做了一个风筝,却被哥哥发现并折断了。弟弟“绝望”而哥哥似乎“大获全胜”。

  ②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作者这种想法做法都是不对的。(原因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 学习第二层

  童年时的鲁迅这样专横、冷酷无情,成年后的他是怎样看待此事的呢?

  速看此部分后思考:

  ①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鲁迅把这件事说成是“精神虐杀”是不是说严重了,是夸大其辞?这反映了鲁迅的什么思想境界?

  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一事。“虐杀”一词本来是虐待人而致死,作者用这个感情色彩非常强烈的词语,是想表达自己强烈的自责。这反映出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② 此事既然已过了二十年,而鲁迅先生又有一种负疚感,觉得对不起弟弟,他想什么办法来弥补?结果呢?

  明确:他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劝弟弟与他一起去放风筝;二是旧事重提,希望得到弟弟原谅。结果弟弟早已忘了这件事,我也因此而无法得到弟弟的宽恕。

  ③“我”的心情怎样?

  明确:“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作者想弥补却又无法弥补的痛苦而遗憾的心情。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

  2、再次体会作者那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四、悟读课文

  鲁迅其实也可以原谅自己,因为小时候并不知道玩具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不知者无罪,如果他要原谅自己也能找到理由,但他却没有原谅自己,而是对自己进行一种精神拷问,这是最令人感动的。鲁迅的这种“自省”精神,你读后有什么体会呢?最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

  五、拓展阅读

  结合课后练习三,让学生把课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比较阅读,思考此文与课文在内容与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写景抒情 见风筝: 惊异 悲哀

  叙事 忆风筝: 后悔 自责 自省

  写景抒情 见风筝: 无可把握的悲哀

  (前后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