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药》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1-08-31

鲁迅《药》内容简介】

  《药》是鲁迅先生写于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说,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完整。这篇文章被收录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也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

【鲁迅《药》的现实意义】

  鲁迅的短篇小说《药》写于1949年4月,原刊于1919年5月《新青年》。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就是由两条线索贯穿全文的结构方式,通过具体事物“药”贯穿全文,习惯上把这样的结构叫做“物线法”。

  在《药》中,作者安排了一明一暗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华家主要写了茶馆主任华老栓夫妇为了患痨病的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的故事,而引出了革命者夏瑜的故事。因为华老栓买的人血馒头就是满蘸着革命志士夏瑜的鲜血。作者安排了华家和夏家的故事,自有其深刻含义。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其实就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为华夏;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夏两家的悲惨遭遇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封建统治阶级对华夏实行一文一武两手。康大叔代表了统治阶级,对华家实行文治(欺骗),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

  小说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这里的夜景语意双关,既交代自然环境,又交代社会环境。月亮下去,太阳未出是最黑暗的时候。接着交代主人公华老栓和故事发生的地点,茶馆的两间房子里,渲染了悲剧气氛:阴暗、凄清、恐怖。华老栓忽然坐起身,和华大妈对话,交代了华老栓的出门,负有特殊使命,就是为了救治自己儿子的痨病购买一份特殊的“药”——人血馒头。旧时迷信以此可以医治痨病,这完全是无稽之谈,但是病急乱投医的华家夫妇为了独子华小栓的病豁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