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馈赠散文随笔(3)

时间:2021-08-31

  首先是考虑小说类型,当时网络文学正在兴起,各个网站的各类小说五花八门,那些快餐式的文化被光大青少年甚至中年接受着,当然其中也包括我,可能是不满足那些千篇一律的设定与情节,我想写出自己心中的书,不要通篇的赘言,不要脱不掉的光环,但当自己写出四十几万字后,才发现自己失败了,不够精练是我对自己的评价,那种快餐的味道还是掺杂其中。

  所以现在,我就想,先生是如何去做到语言的精炼?他是天生的?

  没有人知道确凿的答案,但我相信,先生也曾绞尽脑汁过,先生也曾坐下好好思索他自己琢磨出来的问题,以至于他留给后人的是一记完美的背影

  所以导致了一种现象,后人在评论先生时他们出发的地方就是从那记已经深深刻在世人眼中的背影,完美的背影;如同反推,譬如“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由自在的空气,打下了他幼年艺术修养的底子”,我觉得这两者的关系无法确实,其实我想说的是,多去搜寻一些努力刻苦确凿的例子,而不是靠这绵绵无力的话语来点缀那记背影。

  的确,属于我的精炼还需要千百倍的努力精炼,可遥远的目标让人不由自主的丧气和慢慢放弃。

  所以,鲁迅先生依旧在发光发热,他的馈赠——斗志不灭。

  求学十几载,自己也时常感觉到,动力像是周期的曲线,高高底底起起伏伏,或许某天某个时刻就突然斗志昂扬,继而随着时间推移减弱。

  1918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直到逝世之间十八载,我想先生的斗志与写作是相伴的,写便有志,有志便写,当然其中还有一段时间属于迷云时期,虽然不可说先生无了斗志,但的确削减了些。

  先生的斗志就在那些人人认识的字句之上。我清楚记得高中时候那篇《纪念刘和珍君》中老师要求背诵的字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也是在那一篇之中,我才第一次赤裸裸的看见先生的怒,他不再隐在那些小说之后,等待世人的清醒,他的确愤怒了,开始开口咆哮。

  也不知先生是否真的含笑了吗?

  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两三事》中,其中大半个篇幅是拿辫子做文章,而且依旧充满着先生独有的批判味道。在那个民国已经十几载的时刻,先生又为何想起要谈辫子我也并不清楚,只是我明白一点,那个时候,先生依旧还斗志,不是端着名声满足了,他等来清亡,也更想等来今天。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言,有时候我们只是沿着先哲的路再走一遍,但却相对着站在各自的尽头,我们走到尽头,他们又站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