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希望读后感五篇(2)

时间:2021-08-31

  篇四:鲁迅希望读后感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希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行人在沙漠中考察,迷失了方向,被遗失在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只中,干粮没有了,水也没有了。一个老队员临死时把剩下的人召到一起,留给他们一个满满的水壶,晃一晃都没有声音,对他们说:我不行了,这壶水你们带着,记住,不找到水源,这壶水千万别打开。

  剩下的队员背着水壶去找水,终于坚持到了那个时刻,他们一直带在身边曾带给他们无限希望的水壶,结果倒出来的全是沙子。

  在半路上,也许他们早猜到了不是水,但他们不去这样想,更不敢打开,就靠这渺茫的希望,他们走出了沙漠。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思了,冥冥之中感觉着自己的思绪似乎也想着他们当时的那种场景,想了很久,一直到现在我都深深的记得这么一篇文章,随着年龄的不断成长,不断的磨炼自己的意志,突然才发现苦难是生命的常态,谁都有面临绝望的处境,谁都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和没有桥的河岸,实在没有办法度过的人,哪怕是一点点的幻想,或许也会努力的去寻找那个出口,那个可以活下去的理由。就好比现在,每每新闻上播出这个家庭的艰难,那个人的苦难的时候,然而面对苦难的当事人总是表现的那么的坚强,也许他明明知道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事情,可他们依然那么的坚强,这样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

  我们应该知道,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一切。

  篇五:鲁迅希望读后感

  鲁迅先生《野草》文集中的文章于我来说太陌生,读起来有些晦涩。貌似平实的语句里却潜藏着无限的深意,而这种深意却又是我无法深刻体会的。在此仅以我浅薄的知识谈谈《野草》文集中的《希望》给我的感受。

  在老师给我们介绍鲁迅先生的《野草》这部作品之前一直不太关注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先生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高中课堂的记忆里。大概只知道鲁迅先生是个作家,原名是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写过《呐喊》、《彷徨》等书籍。

  首次浏览这篇文章时完全不了解先生要表达什么样的一种想法,或者说我无法理解当时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用意及心情,慢慢读过几遍后才有了一点点的理解。

  老师都说,解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一定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据我所知,《希望》写于1925年1月,当时整个中国正处于近代史上的又一个黑暗时期,段祺瑞把持政权,中华民国一片混乱。新思想与旧思想的交锋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在《希望》一文中,作者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诗及其致友人信中的一句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每每读到这句话都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暗暗称绝,但是又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我可以理解的范围内,我是这样解读这句话的:绝望本身就是虚的,它与希望之间并没有确切界限,而希望往往与绝望并存着,二者存在相互转化的可能。我也在网上查阅过对于这句话的解读,有些人把句子里的“相同”理解为“一样”,而我认为应该理解为“一同,一道”,希望和绝望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并存着。

  希望和绝望的矛盾作为鲁迅作品的中心命题之一,《希望》中以二者的对立结构贯穿全文。短短八百二十字,既是二者关系的重新定位,又是一个重生式的求索历程,这恰恰展现了先生在精神上的深刻矛盾及其强烈的质疑意识,有着其不凡的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希望”而文章的前半部分关于“希望”的描述却很少,其中“我的心分外的寂寞”、“然而就是如此,陆续耗尽了我的青春”等语句看似绝望悲观,实则不然。恰恰相反,他却更是要表达:即便身处暗夜,即便为了抗拒暗夜而耗尽青春,也要保持青春的热情,因为希望就包含在绝望之中。文中的“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吗?”正是对广大热血青年发起的改变黑暗现实的号召。“倘使我还偷生于这不明不暗的虚妄中,我就还要去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这句话正表达了先生积极投身正义的热情与决心。

  对这篇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被先生的文字及文字中所传达的思想所感动。辛涅科尔是这么说的:“对于宇宙而言,我是微不足道的,而对于我自己,我却是一切。”也许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抵抗或者支配强大的黑暗社会,但是每个人都有支配自己的权利,只要每个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扭转乾坤。

  对于革命的探索者来说,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绝路,而身后留下的却是一条生路——希望之路,路就是探索者的希望和意义。鲁迅先生不断踯躅于希望与失望之间乃至陷入绝望的深渊却又偏向这些绝望抗战,他在绝望中寻求希望的企图与不懈的努力,让“死火”跳出“冰谷”,并让过客继续行程,这正集中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