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传课文解析(2)

时间:2021-08-31

(五)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资料

  1. 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参考: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一八八一年九月二五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 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

  参考: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 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 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参考: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 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参考: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 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参考: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参考: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 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明确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参考:

  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

  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

  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六)传记的特点

  1. 鲁迅无论其经历还是思想,都是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鲁迅的传记写成一部厚厚的大书。事实上人们研究鲁迅的书文成百上千,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众多的其他材料,复活一个比本文更为鲜活、具体的鲁迅形象。思考人物小传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① 短小精悍;② 不铺陈细节;③ 语言简洁严谨。

  2. 传记是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也简称“传”。从创作方法来说,它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以记叙详实的史实为主的历史性传记;另-类属文学范畴,多用形象化方法,描写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及其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从立传人物来看,又分为自传和他传。自传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他传是记叙别人的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是对在某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并有较大影响的人写传。

  参考:本文属于自传、小传和历史性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