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现代叙事的艺术性分析论文(3)

时间:2021-08-31

四.模糊的事件背景

  传统叙事要有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现代作家为了避开宏大社会历史背景的叙事陷阱,通常采取了两种叙事策略:一种是从现实向历史中逃遁,对历史进行虚构或者解构,在虚构的历史中自由自在地驰骋。虽然这样它们仍难以避免与宏大叙事相撞,但比起现实而言,那里的宏大叙事陷阱要少得多了;第二种策略是故意模糊时代背景。在那里,时代只是一个现象上的存在,文学不应该成为它的记录簿,而应关注个体,发掘出宏大叙事不能覆盖的地方。在他们的非历史文本中,我们根本看不到时代的印记。

  鲁迅没有孤立地写《狂人日记》,而是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去,当故事被鲁迅用来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弊害的强烈愿望所激活时,故事便被赋予了一种极其深厚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内涵,使故事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历史容量和思想深度。就像狂人从历史典籍的字缝中看出字来一样,我们被鲁迅引导着,从《狂人日记》的字缝里看出字来。鲁迅在整部小说中,有意识地淡化故事、淡化情节、淡化时间、淡化地点,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叙事顺序,通过极度的跳跃性思维,有意识地抉取最能反映历史本质和时代特征的典型意象,从贯穿五千年的历史隧道中凸现出小说的批判锋芒,而他的控诉又不是限制在生活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特定事件之内,而是扩展到整个中国历史。狂人说出的一套疯话,如果剥离掉包裹的病理学外壳,那简直就是对整个中国封建文明历史的起诉书,狂人把中国五千年文明推上了历史的被告席。

  《狂人日记》选择传统小说未使用的日记体手法,淡化了故事背景,删去了常见的故事情节,又选取了一个与传统理性社会背道而驰的狂人形象,这就使这个形象割断了与整个传统文化环境最基本的协调关系,整个小说给人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

  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强化作家主体意识,重视小说叙事结构,正是二十世纪前期鲁迅在小说创作中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