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雪》教学分析(3)

时间:2021-08-31

  三、解读鲁迅

  提问:⑶“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鲁迅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

  鲁迅在创作《野草》和《彷徨》时期,五四运动的战斗高潮已经过去,新文化阵营明显地产生分化,鲁迅处于“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境地。但是,鲁迅的彷徨,不是停滞,更不是后退,而是上下求索着,寻找前进的道路。他深知,桃红柳绿,赏花问月,固然可爱,这种生活自然使人神往,“然而我总记得我活在人间”。既然活在人间,那就必须为了生存而与恶势力进行斗争。而朔方的雪正能显示出鲁迅先生的寄托。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四、借助文学评论解读《雪》

  1、王蒙《读<雪>需要联想》——如何读文;2、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如何读人;3、斯妤《简洁精纯的<雪>》——鉴赏语言;4、李允经《<雪>的独特之处》——写作技法(想象、对比、衬托)  五、赏读语言

  用词考究

  1、形容词+的+名词

  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深黄的磬口的蜡梅 冷绿的杂草 像紫牙姜一般的小手 无边的旷野 凛冽的天宇 孤独的雪 死掉的雨 健壮的处子 博识的人们2、名词+的+名词火的温热 雨的精魂 青春的消息 暖国的雨 朔方的雪花3、动词 旋转 升腾4、副词+动词蓬勃地奋飞 忙碌地飞着 嗡嗡地闹 闪闪地生光 灿灿地生光

  语序严谨

  例如:“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如果把他改成“他也就坐在雪地里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雪罗汉不但不能给人以美感,反倒让人可怜了——冷得实在受不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