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原文及读后感(3)

时间:2021-08-31

【鲁迅《略论中国人的脸》读后感篇二】

  人们常说:妙笔生花。一点也不假。美妙的文字总是给人美妙的感受。昨天看鲁迅先生的杂文《略论中国人的脸》,读到有趣处,不仅哈哈大笑,喜不自禁。比如他在说到西洋人的长相时:

  我一向只留心西洋人。留心的结果,又觉得他们的皮肤未免太粗;毫毛有白色的,也不好。皮上常有红点,即因为颜色太白之故,倒不如我们之黄。尤其不好的是红鼻子,有时简直像是将要熔化的蜡烛油,仿佛就要滴下来,使人看得栗栗危惧,也不及黄色人种的较为隐晦,也见得较为安全。总而言之:相貌还是不应该如此的。

  在读到“皮肤太粗”时,我频频点头。以前没有见过外国人,只是在大学期间看了大量的经典好莱坞影片,觉得那里面女演员简直就是天使一般的容貌,皮肤细腻光滑,像水晶果冻做成的。等到后来在生活中见到外国人之后,不仅大为失望:毛孔粗大,汗毛颀长。当时就庆幸自己“没想到做黄种人居然在皮肤上还有这样一个优点,既不像黑种人只让人看到一双眼睛,也不像白种人白里透着红,还有毛,显着不是那么地干净。”

  接着往下读到“红鼻子、蜡烛油”时,不免哈哈大笑,引得旁边的蜗牛也侧目而视。因为确确实实,虽然我没有想到过“蜡烛油”这个代名词,却曾经着实地盯过人家(主要是西洋男士)的鼻子,同时又不忍心再去看,心里却怀着发愁和担忧的心情。心里暗想:这样的鼻子假如安在我的脸上,该如何自处?还好,不是所有的外国人都有这样的鼻子,但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不信大家自己去看。

  既然文章名为《略论中国人的脸》,后面自然有描述我们同胞的容貌:

  但此后对于中国一部分人们的相貌,我也逐渐感到一种不满,就是他们每看见不常见的事件或华丽的女人,听到有些醉心的说话的时候,下巴总要慢慢挂下,将嘴张了开来。这实在不大雅观:仿佛精神上缺少着一样什么机件。据研究人体的学者们说,一头附着在上颌骨上,那一头附着在下颌骨的“咬筋”,力量是非常之大的。我们幼小时候想吃核桃,必须放在门缝里将它的壳夹碎。但在成人,只要牙齿好,那咬筋一收缩,便能咬碎一个核桃。有着这么大的力量的筋,有时竟不能收住一个并不沉重的下巴,虽然正在看得出神的时候,倒也情有可原,但我总以为究竟不是十分体面的事。

  可能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年代,老百姓的娱乐生活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所以对于新鲜的事物经常充满了好奇。现在张着嘴、掉了下巴的人估计已经没有这么多了,但我却也看到过很多身边的例子。比如我的妈妈,是一个善良的老太太,一听到隔壁邻居家讲到自己的儿媳妇怎么不够孝顺,讲这话的当然也是一位老太太,讲的人口沫横飞,气势轩昂。我妈妈仰着脸,眯着眼听,往往就张开了嘴,全神贯注地被带到讲话者的语境中去。我还见到有时路边有人吵架,傍边很快围过来一群人,大家津津有味地看,也有互相打听是因为什么事的,这时候如果你观察围观者的话,十个里面大约有三四个情不自禁地张开了嘴,下巴也自然地垂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