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死火》(2)

时间:2021-08-31

  鲁迅《死火》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首先,文章写象征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冰山与冰谷。冰山,冰天,冰云,冰树,一切冰冷,一切青白。“我忽然坠入冰谷中”,“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这是一个冰冻的世界,它的“一切冰冷”和“一切青白”正是当时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势力相互作用下中国社会现实的写照。

  其次,写死火。在青白的冰山冰谷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大概是才从火宅中出来,所以枯焦。它映在冰的四壁,相互反映,使冰谷成红珊瑚色。这里,流动的火遇到冰山、冰谷之后虽被“冰结”,却依然像珊瑚一样美丽。作者鲁迅在《火的冰》一文中说:“火火的冰”,“火的冰的人”。这“火”,这“火的冰”是革命精神的象征;“火的冰的人”,是倍受摧残而不屈战斗的革命者形象的概括。

  再次,写“我”救起被遗弃在冰谷中的死火。“我拾起死火”,并将它“塞入衣袋中间”,给死火以身体的温热。同时,“我”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方法。这时,“死火”复燃了。“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火焰流动,如大火聚,将我包围。”于是,“我”与“死火”开始一番对话:将“死火”带出冰谷,“永不冰结,永得燃烧”,但“死火”将“烧完”;将“死火”留在冰谷里,“死火”将“冻灭”。最后,“我”与“死火”都决心走出冰谷,“死火”宁肯“烧完”也不忍“冻灭”。这是作者鲁迅革命情怀的表露:一是“我”用体温使“死火”重新燃烧,并将它带出冰谷,使其“永得燃烧”,是对革命者的关怀、爱惜,让革命者继续战斗;一是“死火”宁肯烧完也不愿在冰谷中被冻灭,表现革命者愿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最后,写“我”与冰谷的决绝。当“死火”忽然跃起,像闪闪发光的慧星,和“我”一起跳出冰谷口外。这时,象征凶残的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大石车突然驰来,“我”被碾死在车轮底下,以“我”的死换来“死火”的新生。但那大石车也坠入了冰谷,毁灭了。这里,既表现了作者鲁迅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毫不妥协的“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决绝与快慰,也表现了他看见“死火”永远摆脱冰谷冻死的命运而由衷的高兴。“哈哈,你们再也遇不着死火了!”暗示新生的“死火”将在人间燃烧,带来温暖和光明。

  这首散文诗以梦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作者鲁迅关心、爱惜革命者的高尚情怀,以及与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决绝斗争的态度和为革命献身的无私精神。  名家点评

  近代学者许寿裳《鲁迅的精神》:“《死火》乃其冷藏情热的象征。”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李欧梵:“《死火》是在叙述者(梦幻者)和主人公(冻结在冰里的奇异的死火)一长串玄奥的对话中描绘出一种悖论的世界。”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死火》比起散文小诗《火的冰》来,容纳了更为深广的情思。”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尹强:“《死火》是他和她的恋爱进入新阶段,即热恋阶段的征象,也是他俩恋爱胜利的宣言书,虽然诗人对他俩恋爱的前途依然充满忧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钱理群:这“死火”的生存困境,两难中的最后选择,都是鲁迅对生命存在本质的独特发现,而且明显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个体化”的想象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