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野草》散文集:《颓败线的颤动》(2)

时间:2021-08-31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三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五期。

  〔2〕瓦松又名“向天草”或“昨叶荷草”。丛生在瓦缝中,叶针状,初生时密集短茎上,远望如松树,故名。

 

  鲁迅《颓败线的颤动》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人生的恶梦。文中写了两个连续的梦境。

  第一个梦境,是多年以前的一幅惨痛的生活图景。在一间深夜紧闭的小屋内,一位年轻而贫穷的母亲,为了养活饥饿无告的只有两岁的小女儿,在极度苦痛和羞辱中出卖着自己“瘦弱渺小”的肉体。她得到一块“小银片”后,紧握手中,因为能为儿女买到一个烧饼,她忘记了羞辱与苦痛,感到一种“无可告诉”的莫名的欣慰与哀戚,以致她“低微的声音悲凉地发抖”。这幅黑暗社会的不公和母亲忍辱负重的惨景,使“我”从梦中窒息呻吟而惊醒。身边依然是无边的黑夜,“离天明还很辽远”。于是,“我”又继续着残梦。

  第二个梦境,是相隔多年以后的事。那间破旧的茅棚,变成整齐的小屋。那位两岁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结婚,且有了一群小孩子。那位为养育女儿而牺牲了一切的母亲,却已衰颓垂老。这时,母亲不仅没有受到这对年轻夫妻应有的厚待,反而遭到了难以忍受的怨恨和鄙夷。他们以母亲年轻时“不光彩”的事责骂她,认为母亲使他们“没脸见人”,“带累”了女儿的丈夫及其孩子。甚至最小的孩子受大人的影响,也拿着一片干芦叶,仿佛一柄钢刀似的,向她喊着“杀”。母亲陷入了极端的悲痛之中。“她开开板门”,愤怒而冷静地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与毒笑”。她赤裸的身体,“石像似的站在荒野的中央”,照见过往的一切饥饿,苦痛,惊异,羞辱;响彻着儿女子孙的“害苦”,“委屈”,“带累”,“杀”等的詈骂声。于是,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诅咒齐集于心中,她举手向天,发出悲愤的无词的呐喊,用颓败身躯的颤动向那些忘恩负义的儿女进行痛苦的复仇。她那颓败身躯的颤动仿佛暴风雨中荒海的波涛,汹涌奔腾于无边的荒野。这汹涌的波涛,反映了作者鲁迅为文中母亲悲惨的遭遇而感到的深沉的痛苦。

  在此文中,作者鲁迅之所以写母亲与自己养育的亲人的冲突,而没有侧重表现母亲同罪恶社会的矛盾,是因为作者鲁迅虽受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但他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爱国、孝亲等观念,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对那些对母亲不孝的儿女非常憎恶。同时,作者原先寄希望于青年身上,热心帮助青年,后来的许多事实使作者看清了青年中一些人的自私灵魂,常常负义于父母、师长。为此,作者对那些负义于师长、父母的人的针砭浓缩于此文之中。通过母女两代人养育之苦与忘恩负义的矛盾,揭示了人世的惨烈,批判了庸碌子女的负义,是对病态社会中国民劣根性的挞伐,同时也是对罪恶社会的挞伐。母亲为生活所迫而卖身受辱,子女因封建毒害而负义弃母,其病根在于腐败的社会。因而,母亲的“复仇”,既是对子女的;也是对社会的。此文情感愤激、凝重,深刻地表现了作者鲁迅对造成文中母亲悲居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青年那种自私卑劣的谴责。  名家点评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丸尾常喜:这个“垂老的女人”复仇时的“颓败线的颤动”这样的情形,表现了鲁迅内面的“进化论发生了根本动摇、破碎时的通体剧烈的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