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坟》杂文集:《摩罗诗力说》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摩罗诗力说》是1907年鲁迅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收录在他的杂文集《坟》,当时正值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论战时期,鲁迅站在了革命派的一边,并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摩罗诗力说》由于是用文言文写的,故在语言文字方面比较复杂难懂,且篇幅又较长。下面是原文以及相关的注释,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摩罗诗力说

  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②——尼耙

  一

  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③,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④。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不与缄口同绝;且益曼衍,视其种人⑤。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即以怒起,而此文明史记,亦渐临末页矣。凡负令誉于史初,开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转为影国⑥者,无不如斯。使举国人所习闻,最适莫如天竺。天竺古有《韦陀》⑦四种,瑰丽幽?,称世界大文;其《摩诃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⑧,亦至美妙。厥后有诗人加黎陀萨(Kalidasa)⑨者出,以传奇鸣世,间染抒情之篇;日耳曼诗宗瞿提(W.vonGoethe),至崇为两间之绝唱。降及种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流转异域,如亡人也。次为希伯来⑩,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特在以色列族,则止耶利米(Jeremiah)⑾之声;列王荒矣,帝怒以赫,耶路撒冷遂隳⑿,而种人之舌亦默。当彼流离异地,虽不遽忘其宗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释,然《哀歌》而下,无赓响矣。复次为伊兰埃及⒀,皆中道废弛,有如断绠,灿烂于古,萧瑟于今。若震旦而逸斯列,则人生大戬,无逾于此。何以故?英人加勒尔(Th.Carlyle)⒁曰,得昭明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太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⒂,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札尔⒃,有兵刃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中或有大物,而其为大也喑。(中略)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有但丁者统一,而无声兆之俄人,终支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