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二心集》杂文集:《非革命的急进革命论者》(2)

时间:2021-08-31

  鲁迅个人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鲁迅全集》中所收最早的短文《戛剑生杂记》写于这一年。

  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1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

  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写了第一篇用文言写的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

  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部员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员。后任佥事和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公余校录古籍,研究佛学和金石拓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第二本短篇小说集《彷徨》出版。这些作品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力作,对后来的创作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