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鲁迅风筝的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一、课前预热
师:老师备课时看到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则顺口溜,说: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周树人是谁啊?
生:【齐声】鲁迅!
师:大家读过他的作品吗?
生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2:《社戏》
(还有学生在下面说《孔乙己》、《狂人日记》等)
师:看来同学们对鲁迅先生很熟悉,真让老师高兴!
名师课堂:《风筝》课堂实录及点评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的是选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风筝》。
三、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师:预习过作品了吗?
生:【齐声】预习了!
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篇千字文中所呈现的故事吗?同桌之间可以合作。
(同桌间进行合作交流)
师:谁来说说?
生3:二十年前“我”亲手毁坏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想补救却不得。
师:概括得很好,注意了故事中的时间跨度和人物关系。
四、细研文本,解读风筝
师:兄弟间的冲突竟源于一只风筝,这小小的风筝身上会藏有怎样的密码呢?
(学生表现好奇)
师:不妨先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风筝?请用“在第几自然段中找到了怎样的风筝”来表述,语言尽量简省。
(学生开始寻找)
生4:我找到了第一自然段中眼前的风筝。
师:用时态来概括,不错!你能把这一段读一下吗?
(学生朗读)
师:朗读声音响亮,但有一处小错误,其他同学发现了吗?
生5:第三小句应该读成“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师:很好,“丫杈(chà)”是一个词。再请大家注意一下“我”看到风筝时的心情。
生:【齐声】惊异和悲哀。
师:怎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呢?
生6:北京冬天就有风筝放飞,这在故乡应该是不多见的,所以“我”觉得惊异。
生7:“我”看到风筝引起了对往事的沉重回忆,所以感到悲哀。
师:你分析问题注意到了上下文的贯通联系,这种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看来这儿的风筝有穿针引线,开启下文的作用。请继续寻找文中的风筝。
生8:我找到了第二自然段中故乡的风筝。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这段文字,看看作者如何来描写故乡的风筝?
(学生齐读)
生9:作者写到了风筝的声响、风筝的颜色、风筝的形状。
生10:我觉得还有感情。
师:何以见得?
生10:“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一句中“寂寞”、“伶仃”、“憔悴可怜”都表示感情。
师:说得好,就请你把这句再读一下吧!
(学生朗读)
师:确实读出了感情。作者把风筝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故乡的风筝成了江南早春二月的一道美丽风景,连寂寞的瓦片风筝也是春色一点。而这难道又仅仅是在写景吗?难道这不是一种暗示么?我们能够想象这风筝下面站着的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暂不解答,先留个悬念吧。能找找故事中的那只风筝吗?
生11:是第三、四自然段中那只撕毁的风筝。
师:对,就是这只小小的风筝牵扯出的是兄弟两人截然不同的表现,请结合关键词句圈点勾画出他们对风筝的情感和具体行为。
(学生圈点勾画)
生12:小兄弟最喜欢风筝。
师:有具体表现吗?
生12:看别人放风筝时会“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甚至于小半日”,还会“惊呼”、“跳跃”。
师:你来读一下他的这些表现,好吗?
(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
师:他读得怎样?请同桌点评一下。
生13:读得很好,读出了小兄弟心中的渴望。
师:你还能说说小兄弟喜欢风筝的其他表现吗?
生13:他拾枯竹在什物堆中苦心孤诣地偷做风筝。
师:你说的“苦心孤诣”是什么意思?
(学生不解)
师:谁知道这个成语的解释?
生14:指费尽心思做事情。
师:这就足以表明小兄弟对风筝的热爱,那他为什么如此钟情风筝呢?
生15:我觉得风筝就是小兄弟儿时的玩伴,心中的希望,他爱风筝是一种儿童的天性。
师:你在这里发现了儿童的天性,是啊,每只风筝的下面都会有一颗可爱的童心,这不就是风筝所藏密码之一吗?来,到黑板上把它写一下!
(学生板书:儿童天性)
师:再来看看“我”的情感和具体表现。
生16:“我”对风筝是“不爱”、“嫌恶”、“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从“不许放”、“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就能看出来了。
生17:还有“我”的“愤怒”,“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还有“傲然走出”。
师:找得很全面,谁来把其中描写动作的这一句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我也来读一下。
(教师朗读)
师:我们俩读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齐声】老师你读时有些小的停顿。
师: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啊?
生18:你好像故意把这些动作分解开来,像“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中间用个逗号,有个停顿,我觉得有点折磨人。
师:啊?是说老师我折磨人吗?(笑声)
生18:不,不,是作者这样写的,是作者折磨人。(笑声)
师:哦,应该是作者让他笔下的“我”如此冷酷无情。想想小兄弟竟敢瞒天过海,顶风作案,“我”自然气急败坏。(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