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

时间:2021-08-31

  著名的名作《陋室铭》背后有着怎样一则故事呢?讲述了诗人刘禹锡的怎样的经历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刘禹锡《陋室铭》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洛阳才子刘禹锡的这篇脍炙人口、充满哲理、让人读后为之击掌的《陋室铭》,被人们赞誉为古今绝唱之作。但在刘氏文章背后,却有着一段辛酸而有趣的故事。

  刘禹锡博学多才,是唐代的大诗人、哲学家,还精通医术,他的诗词豪迈旷远,人称他为“诗豪”。刘禹锡18岁考取进士,后不断擢升,历任监察御史、太子宾客、检校礼部尚书等职。他为人正直,气骨高遒,在朝内反对宦官的腐败和藩镇的割据势力,后因参与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一贬再贬,逐出洛阳长达20余年之久,最后革职为安徽和州县刺史。

  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力眼”,看人下菜,给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他环视住地有一种新鲜感,便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潢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

  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那里依山傍水,岸柳婆娑,杂花争艳,芳菲宜人,怡然自乐。于是,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知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绝处的努力,往往有逢生的回报,逆境使诗人的灵魂更加高洁。这时他写成了《陋室铭》,并请人碑刻后竖于门外。此精妙短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铭文也充分显示出作者的博大胸怀、高尚情操及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知县本来怕他惹事,结果此文面世后,路人争相传抄吟诵,一时间小城沸沸扬扬,赞赏之声不绝于耳。有人说,假如刘禹锡不参与当年的革新,不得罪宦官,官运亨通,深居洛阳,恐怕也就写不出这篇传世之作了,更不会有后来的数百篇美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这些通俗清新、富有民歌色彩的诗篇,如潮涌,似火燃,在唐诗中别开生面,独树一帜。他的哲学著作《天论》,立言自然的职能在于“生万物”,人的职能在于“治万物”,有力地驳斥了当时盛行的“因果报应论”和“天人感应说”

上一篇:陋室铭翻译 下一篇:陋室铭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