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注译赏析

时间:2021-08-31

  唐·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栗[4]。其隙也 [5],则施施而行[6],漫漫而游[7]。日与其徒上高山[8],入深林,穷回溪[9],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10],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有所极[12],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4]。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15],望西山,始指异之[16]。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17],斫榛莽[18],焚茅茷[19],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0],则凡数州之土壤[21],皆在衽席之下[22]。其高下之势[23],岈然洼然[24],若垤若穴[25];尺寸千里 [26],攒蹙累积[27],莫得遁隐[28],萦青缭白[29],外与天际[30],四望如一[3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32],不与培塿为类 [33]。悠悠乎与颢气俱[34],而莫得其涯[35];洋洋乎与造物者游[36],而不知其所穷[37]。引觞满酌[38],颓然就醉[39],不知日之入[40]。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41],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42],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43]。游于是乎始[44],故为之文以志[45]。

  是岁,元和四年也[46]。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