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渔翁》柳宗元(3)

时间:2021-08-31

【评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被贬职,谪居永州期间。永州地处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地处荒僻,了无人烟。与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寓居在龙兴寺。生活极端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残酷的政治迫害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感到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的遭遇,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诗中描绘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变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独来独往的渔翁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个在千鸟飞绝、人迹罕至、头戴斗笠、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虽然场景不同,但是我们都看见了看似悠闲自得的渔人,那无处排解的孤单寂寞,有几分自嘲、自况的味道。诗篇同时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坚守自己耿介人格,这样一种孤高自赏的高尚情操。“渔翁”远离尘嚣的喧哗,脱离俗世的牵绊,独自一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渔翁的形象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外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在诗人给我们展现的这样一片静美的山水形象,但是,诗人却把笔墨的重点落脚到了这个枕靠流水,以水为生的渔翁身上,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那么多形象中,为何特别注目渔翁的形象?关于“渔父”的形象早在相传为屈原所作的《渔父》里面就曾经出现过,描写过,屈原忠信而被放逐到潇湘之间,而屈原流放之地,就是湖南的南部。时代不同,而风景依稀,面对前贤试文,三湘风物,柳宗元是否为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屈原有绝大的相似之处?是否屈原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纵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操守触发了诗人发幽谷之情?当然在《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他是作为屈原的反衬而出现的,渔父在那里是作为一个高洁放达的隐士形象。柳宗元在这里不是自比为屈原,而是自比为渔翁,我们从就完全可以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影子。“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样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柳宗元的灵魂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士大夫往往在人生坎坷,仕途失意后,钟情诗酒,寄情山水,在天地自然,艺术佳酿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这位渔翁的居处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诗人就如同这不问世事,高绝浮华的渔翁一样,沉迷在这青山碧水之中。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斑竹。这些事物在传统的诗词赋意象中虽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却都象征着高洁,而这恰恰是诗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曾游遍了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下了后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如果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做一个参照式的阅读,这一对照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一时期特有的审美印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朝雾亦散,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青翠的山水之间依然是宁静的,山间完全不见人的活动,更何况那夜宿在江岸高崖下的渔翁呢?正当此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声还有那渔人模糊的渔歌自山中水流中悠悠传来,人未见声先闻!然就在这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仔细寻觅,一睹高士风采容颜之时,那本已飘渺的歌声却又更加飘然远去了,于满目绿色之中消失了踪影,只留下这一派山水的纯美,静谧。诗的首联如果是虚写,那只是诗人自己打听到的或者是诗人自己的想法,那么颔联里描写的则是诗人自己面对山水时看见和听见的,虚实结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是说刚从梦中醒来,从渔歌中回神时,幽人远去,寻觅者心中心中难免有一丝遗憾。但是却惊喜的发现,这山似乎更青了,这水似乎更绿了。歌声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增添了活泼的人的气息,使山水也从夜晚的休息状态中活了过来,激发人心对于山水风物感受的细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声不闻,人更不可见,更向何处去寻觅渔翁的踪影呢?当诗人回头遥望,只见清江滚滚,渔翁已伴孤帆去,空余远影天尽头。渔翁的行踪缥缈虚无,衬托出他的超然于世。晋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所向往的归去后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居生活,在这悠然境界中再一次体现了出来。苏东坡赞此诗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见《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高绝之处,在于写景写人均简洁而神奇,自然成为是柳宗元的名作之一。

  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沉厚的感情,这是柳宗元为文,诗独特的风貌,柳宗元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地抒写自己的心情。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尚属盛唐诗遗脉而不同于元、白、韩、孟,其诗多写岭外风土,笔致于凄迷中寓流利之致。作为他主要的七古和五古,虽承陶潜、王孟一路,却也受到以韩孟诗派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共同渊源则是谢灵运和杜甫。柳诗“刻削”,“峻洁”,以“清峭”著称,即构思严谨,专从陶潜“峻洁”一面发展,又兼融了谢灵运和杜甫,笔法刻练中更见清淡之致。故苏轼云:“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又论柳子厚诗》)

  当然,我们很容易知道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内心想法的一种外化,一个在作者的心目中经过的诗意的再造后展现出来的一个让人渴望却用不可及的形象。柳宗元这样的作为官僚主体的士大夫们的生活境遇在前文的表述中,都是如此的孤苦凄凉,而这些作为社会底层的渔夫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怎么可能这样的富有诗意呢?这点我们可以从柳宗元在这同一时期,地点所作的《捕蛇者说》中找到明证。孤寂高洁而略带神秘色彩的渔翁生存在清丽幽静的景物里面,是诗人理想的自况,这个形象在悠然自得的清幽生活中透着孤傲的高洁自守,同时也带着那种无可摆脱的孤独寂寞的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