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金陵五题》翻译赏析(3)

时间:2021-08-31

  首句总写台城, 综言六代,是一幅鸟瞰图。“六代竞豪华” , 乍看只是叙事, 但前面冠以“ 台城” , 便立刻使人联想到当年金陵王气, 今日断瓦颓垣,这就有了形象。“豪华” 之前,着一“ 竞” 字, 直贯六朝三百多楼, 而议论融化在形象了。这两座高楼, 虽然只是静止的形象, 但诗句却能引起读者对楼台中人和事的联翩浮想。似见帘幕重重之内,香雾缥缈之中, 舞影翩翩, 艳歌阵阵, 陈后主与妖姬冶女们正在纵情作乐。诗的容量就因“ 结绮临春” 引发的联想而更加扩展了。

  次句在画面上突出了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 事最奢” 是承上“ 豪华”而发的议论, “ 最” 字接“ 竞” 字, 其“ 奢” 为六朝之“ 最”可说登峰造极, 那么陈后主的下场如何是不难想象了。这一句看起来写两座高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 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 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 意蕴丰沛, 发人深思, 引人遐想。这样我们毫不感到是在听诗人枯燥地讥评古人古事, 只感到在读诗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让读者在具体形象的濡染下接受某种启示, 是《台城》诗的一大特色, 也是刘禹锡怀古诗的个性品格。

  第三句记楼台今昔。眼前野草丛生, 满目疮皮, 这与当年“ 万户千门” 的繁华景象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一个“ 成” 字给人以转瞬即逝之感。数百年前的盛景, 似乎一下子就变成了野草棒棒, 其中极富深意。仿佛置身于惨碧凄迷的瓦砾堆中,当年粉黛青娥, 依稀可见; 今日累累白骨, 休目惊心。

  从六朝故旧到诗人所面对的往昔遗址,几百年的历史更迭,风烟变幻,沧桑与负重集千钧于一发。诗人的悲怆传达给了读者,成为千万人的悲怆。当日的“万户千门”早已不复存在。诗人是在遗址面前演发出了对往昔的憧憬和想象,他想象到这今日生满野草的荒凉旷野也曾是六朝繁华的一部分。以实景引出虚事,以虚像来反衬实际景物的荒凉。“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前四字,与“结绮临春事最奢”紧紧地衔接在一起,后三字写出了结绮、临春两座楼的变化。这句本身用“千门万户”和“野草”作比照,把陈朝的灭亡和台城的今昔写得一清二楚。

  结句论述陈后主失国因由,诗人改用听觉形象来表达, 在“ 千门万户成野草” 的凄凉情景中, 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际回荡。这歌声使人联想到当年翠袖红毡, 轻歌曼舞的场面, 不禁使人对这一幕幕历史悲剧发出深沉的感啃。“一曲后庭花”交代了结绮、临春之所以成了野草的原因,总结了陈朝亡国的教训,抨击了陈后主的荒淫。

  怀古诗往往是要抒发议论的, 但这首诗不作抽象的议论,年历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 竞” 当然不是直观形象, 但用它来点化“ 豪华” , 使之化成了无数幅争奇斗巧、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 它比单幅图画提供的形象更为丰满。

  第四首

  《生公讲堂》作者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

  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前言】

  这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

  【赏析】

  这是刘禹锡组诗《金陵五题》的第四首,咏唱金陵的一处佛教古迹。生公是对东晋高僧竺道生的尊称。相传他特别善于讲说佛法,刚到苏州时,由于不被了解,无人听讲,于是就对着石头讲了起来,结果石头都受了感动,点头赞许。“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谚语,就是说的这件事。可以想见,他在金陵的传法活动也一定是非常热烈的,所以有“生公说法鬼神听”一句。不说人听,而说鬼神听,形象地渲染了当时听讲人数的众多和虔诚,这是深入一层写。但后三句却由热变冷,转写生公身后的萧条。萧条的标志是,当年的讲堂现在已经一片冷清,连夜间都不用上锁了。那庄严的高座,已是布满灰尘,无人过问。只有一方明月,还是像从前那样,挂在天上,照着中庭。此诗章法是前一后三式,即前一句盛,后三句衰。与此相反的是前三后一式,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一般的七言绝句都是在第三句转折,而这两种的转折一在第二句,一在第四句,皆属变格。

  第五首

  《江令宅》作者为唐代诗人、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

  【赏析】

  “江令”指陈代的亡国宰相江总。江总字总持,出身高门,早年即以文学才华被梁武帝赏识,在陈朝更官至尚书令,却不理政务,每日与陈后主游宴后宫,制作宫体艳诗,荒嬉无度。陈亡后,江总一度入隋为官,后来放归江南,“南朝词臣北朝客”就是对他这段人生经历的概括。此诗是借凭吊江令宅,指出“狎客词臣惑主误国”这一导致南朝灭亡的原因,却先站在江总的角度,写他从北朝归来时所见凄凉景象:秦淮河再也不见昔日笙歌缭绕、灯影凌乱的繁华,只有碧青的河水静静流淌。江总是亲眼见证了故国兴亡的人,兴亡之事又与他的所作所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刘禹锡来到江总黯然度过余生的地方,池台依旧,竹树森森,他又成了见证历史兴亡的又一位诗人。诗中秦淮碧水与池台竹树这两种穿越历史、延续至今的景物,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江总当日的凄凉与诗人今日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