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永词对苏轼的影响(3)

时间:2021-08-31

  4.赋体笔法的运用

  和之前许多词人相比,柳永词作的一大特色便是赋体笔法的大量运用。柳永是北宋第一个大量创制长调慢词的词人。为了适应长调篇幅较长、旋律和节奏曲折多变的特点,柳永把赋体笔法引入词中,使赋体善于铺陈、尽情描绘的特色在词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而柳永的慢词中叙事抒情往往追求详尽,对景物和感情常常铺叙展衍,不求含蓄,增加了词作的叙事性和层次性,同时也使词作实现了叙事、写景与抒情的较好融合。例如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便是条理清晰地层层叙述离别的场面和离人的情感,将景色、感情、议论层次分明地铺叙开来,从而将依依惜别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将一种感伤的氛围完全笼罩住了全词。

  柳永的这种赋体笔法受到了后世许多评论家的赞誉。清代刘熙载评曰:“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近人夏敬观也在《手评〈乐章集〉》中云:“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而这种笔法也自然对后来的苏轼产生了影响。郑振铎便认为:“东坡词虽取境取意与柳七绝异,然在奔放铺叙一方面,当也是暗受耆卿势力的笼罩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例如苏轼的一首《沁园春》就明显借鉴了柳词的铺排景物的手法:

  由于柳永的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而作为一代文豪的苏轼直到四十岁左右才开始作词.因而,苏轼在进行词创作时是不可能完全避开柳永的影响的。语言的明白清晰、感情的直抒胸臆等方面,苏轼也都对柳永的创作经验进行了有益的借鉴和吸收。甚至于他的开豪放词风,都可以说是对柳永词中一种豪气的承继与开拓。因此,当我们谈到柳永与苏轼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对立而观,也要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一种承继关系。  参考文献:

  1.《柳永词新释辑评》,顾之京 姚守梅 耿小博 编著,中国书店,2005年;

  2.《苏轼词新释辑评》,朱靖华 饶学刚 王文龙 饶晓明 编著,中国书店,2007年;

  3.《唐宋词十七讲》,叶嘉莹,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4.《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5.《宋代文学史》,孙望 常国武 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