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时间:2021-08-31

  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人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译文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紧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心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