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无题》说课稿(2)

时间:2021-08-31

  三、教学过程说明

  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我按照“读出韵、品出情、迁出悟”的步骤方法来进行设计,以学生展示为主,教师归纳总结点评为辅。

  (一)作者介绍——晓背景,明风格。

  说明:是指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心路历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古人为友,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也才能体会出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寄托的人生心志。诗歌不仅仅是几行文字的串联,其中融入了诗人的生平、经历、境遇,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反映着独特的诗歌主题。就诗歌的背景而言,不同的时代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诗歌情怀。

  方法:由学生先介绍,学生补充,再由老师补充总结并形成简要的文字笔记。

  明确:李商隐(约813——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等职。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李商隐一生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朝,与晚唐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相始末。初以文采为牛党人令狐楚所赏识开成二年,李商隐25岁时举进士。次年,李党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也爱其才,任为书记,并把女儿嫁给他。李商隐卷进两党纷争,既和他们都有交往,又反对两党争权夺利。牛党主持朝政以后,他遂受冷遇、排斥,以致漂泊四方,最后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上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古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继承前人的方面较广,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境界,在百花齐放的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二)诗歌诵读:读准音,诵出韵。

  说明:诗歌具有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读,我们能感悟其音韵之美,感悟诗中营造的意境和传达的情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读”,正是此理。因而诗歌教学的首要之事就是让学生读出韵,而要读出诗韵,先要引导学生读准音,明其意;定抑扬,知缓慢。

  方法:(1)学生齐读。(2)学生点评。(3)学生个读。(4)学生点评。(5)老师范读。(6)学生点评。(7)老师总结。——注意让学生从李商隐的个人的诗风(朦胧、精美、典雅、凄婉、迷离)特点结合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来点评诗歌诵读语气的抑扬缓慢。

  明确:1、断句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字音

  蜡炬(làjù) 云鬓(bìn) 蓬山(péng) 殷勤(yīnqín)

  3、情韵

  此诗情感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表现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两地分离不能相聚而期盼相聚的伤感和期盼。所以在诗歌的情韵诵读时在把握诗歌的音韵节奏的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缓慢而低沉,在相思而不得相聚的哀怨中要读出对爱情的坚定和对相逢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