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殇别诗的艺术手法(2)

时间:2021-08-31

  (二)听觉

  诗人听觉描写主要从人的哭声、笑声、歌咏声、箫声、谈话声,自然界的雨水声、风声,动物的中的鸣叫声,这三个方面来写,这些声音的描写都是为伤别服务,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包含了悲的元素。写人的如,《别薛岩宾》中“还将两袖泪,同向一窗灯”,写自然界声音的如,《二月二日》中“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以上诗句听觉上的描写都是为了渲染离别场景的悲,往往也起到了起兴的作用,更像是一个情感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它们打开伤别情绪的闸门,呼之即出,有利于将离别的悲情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嗅觉

  诗人在嗅觉的选取上多从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耳熟能详的气味着手。诗人在嗅觉的描写上主要写花香,写花香又多从通感和时间的长短来入手。例如,诗《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是写花香。《汴上送李郢之苏州》中“香径”,《杏花》中“香径”均运用了通感表现花香。《属疾》中“寒花只暂香”,《杏花》中“香径”均从时间的长短来表现香。诗人用的花香、酒香、被香均是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能够瞬间刺激读者的联想,并产生相应的情感,拉近诗人与读者心灵的距离,就像一个受了伤的故人找你来倾诉心中的苦闷,既通俗易懂,又能更好的与读者产生灵魂上的共鸣。诗人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香味,一个“薄”字乃画龙点睛之笔,甚为高明,甚为传神。香味是没有薄厚的分别的,诗人将嗅觉的淡转化为视觉上的厚度来表现。同时亦激发了读者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四)触觉

  纵观李商隐伤别诗中对触觉的描写,主要以凉和寒为主。冷在肌肤,凉在心头,肌肤之冷乃是诗人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人心头之凉则是直面离别,诗人内心对故人的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凄苦与悲凉,是诗人的心理反应。如:诗《送郑大台文南观》中“五月寒”,《独居有怀》中“浦冷”均是写肌肤之寒冷,都是诗人对周边客观环境的生理反应。诗《春雨》中“相望冷”,《月夕》中“兔寒蟾冷”,均是写诗人的心理感受。写寒是为了写心凉做铺垫,写凉与写寒相呼应,二者相辅相成,如此能更好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的去表现生离死别之苦。即使是天气寒冷,人也会因为性情豪迈、心胸阔达或是自身幸福美满而感受到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乐观向上。如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能说明以上所述。也就是说,诗人也客观环境“浦冷”的同时,亦是自我情绪的无意识的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