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李商隐

时间:2021-08-31

  导语:《蝉》由李商隐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商隐蝉的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蝉》

  作者: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梗:木偶;泛:漂泊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野草连成片了。

  【翻译】

  你栖息在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韵译】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隐显分合,章法可玩。”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 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