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全诗翻译与赏析(2)

时间:2021-08-31

  题解:

  大中五年(851)冬,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任节度判官,被派往西川推狱(协助审理案件)。次年春,事毕回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东川节度使驻地)。这首诗是临行前在饯别的宴席上所作,故称“蜀中离席”。前面加上“杜工部”,说明是有意模拟杜甫的风格,就好像是代杜甫作诗一样。

  杜甫在七律题材上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把时事引入传统的酬赠之作。此诗对杜诗的继承就在于李商隐恢复并发展了杜甫七律感时伤世的忧国忧民情怀。当时正值巴南蓬州、果州的贫民爆发起义,朝廷派军队镇压。连年来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的关系也一直很紧张。这首诗借伤别的席上之感,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深得杜甫的神韵。

  句解:

  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诗歌一开头就是一个反诘句:人生哪里没有离别呢?只是在这时局动荡、战乱不止的年代,即便是短暂的分离也使人格外痛惜。因为吉凶难料,前程未卜,或许这一分别就意味着永远的分离。

  上句泛言人生离别的普遍和平常,让读者在诘问中有所思考:人生有多少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又是怎样身不由己?诗人虽然有着无尽的感叹,但是调子并不悲伤。细细体味,诗中还隐含着这样的意思:既然人生离别在所难免,不如以旷达处之吧!下句转到“世路干戈”的社会大背景上,最后又回到“离席”,道出离别的沉重感伤,思路跳跃奔腾,“大开大合,矫健绝伦”(纪昀语)。如此道来不仅曲折顿挫、气势雄放,而且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伤时感世之情,可谓落笔不凡。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这两句紧承上文的“世路干戈”写当前的动荡局势:朝廷派往雪岭的使臣尚未归来,松州仍驻扎着朝廷的军队。“雪岭”,指绵亘于今四川西北部的雪山,这一带是唐和吐蕃的分界线,当时的少数民族党项也聚居在这里。唐王朝和吐蕃、党项经常在此发生边境争夺战争。朝廷屡派使者处理边境事宜。“天外”,极言其僻远。“松州”,即今四川松潘县,在雪山附近,当时是唐西南边区与吐蕃的交界处,唐王朝于此置松州都督府。“殿前军”,本指神策军,即皇帝的禁卫部队,这里借指戍守西南边陲的唐朝军队。

  大中五年,刚刚归降唐王朝的吐蕃宰相因要求为河渭节度使,朝廷不许,又欲兴起战乱,再度成为朝廷的边患。大中六年,刚刚被征讨的党项又扰乱边境。诗人并未将这种剑拔弩张的战争场景白描出来,而是从侧面含蓄地指出时局的纷乱:使者久久未得回归,可见矛盾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局势非常不稳定;而边境屯驻大军,也足以想见局势的一触即发。这两句诗气象阔大,感慨深沉,不仅简洁醒目地勾勒出西北边境历年战乱的紧张局面,更饱含着诗人无限忧国伤时之情。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这两句从时事转入眼前:宴席上,醉客不断地向醒客敬酒;远处的江面上,晴云夹杂着雨云,也不知道天气会如何。看着人们只顾互相劝酒,诗人不免感慨万端,一语双关。“醒客”,是诗人自指。“醉客”,指饯行席上的醉者,暗喻其为浑浑噩噩、不关心国事的庸碌之辈。“延”,指请客人饮酒。诗人化用《楚辞·渔父》屈原的诗句:“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此时此刻,有谁能够理解自己忧国伤乱的心情呢?这些忧虑只能自己一个人慢慢地咀嚼了。

  “晴云”、“雨云”指天气变幻不定,时阴时阳,这是每一个即将登程上路的人都关心的问题。这里借喻社会局势的动荡不安,透露出诗人的无限忧虑。

  “醉客”对“醒客”,“晴云”对“雨云”,不仅造句工整巧妙,富有音韵之美,而且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意义丰厚。此外,这还是“当句对”,即不但上下句互相对仗,而且每句当中又自为对仗。这种手法始创于杜甫,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但成熟、定型却在李商隐。他的诗歌中有大量的类似之作,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等。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成都的美酒就足以伴人度过一生了,何况当垆卖酒的还是卓文君这样的美人呢。“送老”,度过晚年。“垆”是放置酒缸的土台子,卖酒的在垆边,故称“当垆”。卓文君,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妻子,才貌出众。相传她和丈夫贫穷时在成都开过酒店,亲自当垆卖酒。这里借指美丽的女子。

  末联紧扣“蜀中离席”的诗题,话题仍回到饯别。有人说这是主人留之语,如此美好的成都生活,何忍远离?有人则认为“美酒”、“卓文君”的陈述看似宽慰或向往美好的生活,实则反衬诗人生活漂泊,家国无依的沉重心情。还有人认为,时事堪悲,却流连于酒色,表面是赞美,实际上蕴含着诗人对“醉客”的婉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