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安定城楼》唐诗赏析(2)

时间:2021-08-31

  【翻译】

  何以解忧?雄城延绵,我独自登上高峻的安定城楼,

  看绿柳繁枝飘飘,西北风暖,春色充满远处的水洲。

  我如同贾谊年青有壮志,可怀才难遇只能白白泪流,

  我如同王粲无奈离故乡,我比他飘泊更远也更悲愁。

  一直渴望功成名就后、白发苍苍时,安然归隐江湖,

  一直渴望造福社会后,一叶扁舟游四方,品诗饮酒。

  我没料到小人们会把“腐鼠”一样的小利当成美味,

  竟然不停地猜疑高洁的凤凰抢它的腐鼠,好不知羞!

  【赏析】

  唐文宗开成三年(838),晚唐的著名诗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便到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下当了一名幕僚,并且娶了王茂元的女儿。安定城,故址在现今甘肃省泾川县以北,是唐代泾源节度使的治所。在持续于中晚唐历史上达数十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中,李商隐曾经得到作为牛党重要任务的令狐楚父子的帮助,而王茂元却偏被人们看成是李党人物。因此,这一年李商隐继进士及第后参加吏部考试时,便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不幸落选,失意地再回到泾源。正是春风吹柳、杨柳婆娑的季节,诗人登上泾源古城头——安定城楼,纵目远眺,看到朝政的混乱,腐败势力的横行,有理想和才干的人无从施展自己的抱负,心中不禁生起了哀国忧时和自伤身世的无穷感触,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题为《安定城楼》的七律。

  登高远眺的题材,在古代诗篇中是常见的。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也会引起苍茫百感。描写这类题材的诗作,由于诗人事业辽阔,气势苍莽,往往形成一种雄浑的境界;但细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杜甫的《登楼》写“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表现出诗人为唐王朝内乱外患层出不穷而忧心忡忡,感情深沉是它的特点。柳宗元再次被贬调任柳州刺史的时候,想念起由于提出政治改革主张遭到失败而一再受到打击,被贬到偏僻荒凉的地方的朋友们,写下了《登柳州城楼》一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全篇就是突出了一个“愁”字,包含了无穷愤懑的情绪。比柳宗元晚出的许浑,却又不同。有一次他登临咸阳城楼,写了一首《咸阳城西楼万眺》,借景抒情,表现了对当时越来越腐败的唐王朝大乱不远的预感。其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形象地写出了暴雨来临前的征兆。这首诗在沉郁的意境中,表达了诗人的不安和隐忧。虽说许浑的感受也是以“愁”字为主,然而他和柳宗元的“愁”又有所区别。柳宗元的“愁”包含着对自己和朋友们一再收到打击的愤懑之情;而许浑的“愁”则,却包含着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深切焦虑。

  李商隐的这首《安定城楼》却又是别具一格的登临远眺的佳作。一上高楼,百感丛生。忧虑以外,还有愤慨;同情古人以外,还有对理想的向往。这首诗的感情和它的表达方式,比起一般以登临为题材的诗来,似乎更为多样。既有上面说的杜甫的深沉,又有柳宗元的愤懑和许浑的忧郁。从风格来说,既清新流畅,又沉郁含蓄;既显示了他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兴的特长,也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才高气盛,耿介性格和坦荡胸襟,从而塑造了惊世绝俗、胸怀大志的诗人自我形象。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同他的另一些以“无题”为题、情韵优美的爱情诗的风格比,是很不相同的。李商隐曾主张诗人不应“偏巧”,而应该是“兼才”,具备多种艺术特长。这首诗的风格特点说明,诗人对自己的主张是有所实践的。

  《安定城楼》这首诗,第一联就从登上城楼写起,突兀雄伟地展开诗人凌空远眺所得的景象:城堞、杨柳、汀洲。“迢递“,表现安定城的绵长;”百尺“,极言安定城的高军。诗人站在城楼俯眺,视野开阔。近处是绿杨披拂,而杨柳尽头,则是水中的沙洲。柳树荫浓,烟波浩渺,迷蒙一片,就更把诗人视线引向远天,使读者想象到这位落地不久的诗人,登临纵目时的忧愤情怀和巍然独立的形象。这位巍然独立的诗人究竟是怎样一种忧愤情怀呢?对此,第二联作了具体描写。

  原来诗人不用开门见山的直说方式,而是通过历史上两个不得志的文人的不幸遭遇来借喻自己。贾生指前汉的贾谊。他年青时曾给汉文帝上过《陈政事疏》,指出当时朝政的失策“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并提出了巩固中央政权的建议。但终因朝臣反对,不被采纳,落得个“虚垂涕”,也就是空垂泪的结果。王粲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登楼赋》的作者。青年时代就因避乱而奔走四方,并曾依附过刘表,也是个怀才未展的人物。李商隐在自己落地时远游之际,同这两位历史人物产生共鸣,是很自然的。当诗人的忧愤情怀通过即景抒情和借历史人物以托喻自己的抒写以后,第三联的章法突然改变了。

  诗人用了直截、明朗的诗句抒发怀抱,从而深化了那种忧愤之情。“永忆”,是说常常想念,一贯向往。“江湖”是指离开朝廷归隐的地方。“扁舟”就是小舟。这里暗用了春秋时代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后“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这一联说明,功成身退不仅是李商隐当时的思想,而且是他生平一贯的愿望。不过李商隐所向往的隐退,必须是在等到自己旋转了乾坤,澄清了当前国家的混乱局面以后,也就是等到唐王朝中兴之时,这才是白发苍苍的诗人功成身退之日。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在封建社会诗人的作品中是常见的,反映了“隐居”和“永世”矛盾,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和佛、道思想的矛盾。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像李商隐这样既富有高度概括力,又善于铸造出具体可感的形象的诗句却不多。

  这一联的特点是:不空谈伟大的政治抱负,而是渲染出旋转乾坤的雄伟气魄;不泛写功成身退,而是展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江上一叶扁舟,舟中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诗人。尤其难得的是,诗人在这两句诗中真正把理想与诗意融成一体了。“永忆”与“欲回”,一前一后,表现了上下衔接、互为对仗和前后转折的关系。作者先点名的固然是归隐江湖,但紧接着却附加了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归隐之时,必须是回转天地之后。这样就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这样的一种崇高的理想:既要扭转乾坤,但并不贪恋禄位。据说王安石素来喜爱李商隐的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一警句,正是他最喜欢吟诵的佳句之一。因为这两句诗通过错综巧妙的句式,有力地把回转天地的慷慨豪迈的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飘逸的风度这样截然不同的风格统一了起来,把辽阔无边的“天地”和小如一叶的“扁舟”加以对比,组织成为一联。这样,就不仅使王安石爱读,而今天的我们,也会被这种艺术魅力所吸引。

  结尾一联,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g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也是对当时排斥他的一些鬼蜮小人的当头棒喝。这一联既是他等临时的自负和抑郁的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纵目而书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不过,这一联所包含的感情又和前面三联不同。不像第一联的壮阔、第二联的感伤和第三联的坚定,前三联都从自己的感慨和抱负方面作正面抒写。而这一联却陡然转为对反面现象的尖锐讽刺,在讽刺中又隐藏着嬉笑怒骂的情调。

  这里诗人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故事是这样的:惠施在楚国做宰相。当庄子去看他时,他听信谣传,说庄子要抢夺他的相位;三天三夜,在国中大事搜索。结果倒是庄子自动找上门来了。对他讲了一个富有讽刺意味的寓言,表明他绝不留恋这去去宰相的禄位,而有他自己的忧时爱国的高情远志。寓言说,有一只g雏,也就是凤凰万里翱翔,一路歇宿,非得挑选清高的梧桐树不可,品格崇高。当它飞过猫头鹰所在的上空时,猫头鹰正好弄到一只腐臭的老鼠,怀疑g雏要来抢食,就冲着它发出“吓”的怒叫声。

  这里,庄子显然是在说:猫头鹰先生们!我不屑于个人利禄的襟怀,难道你们竟一点也不知道吗?却硬把腐鼠当成好滋味,并且还一直以为我同你们一样对它贪恋,想要同你们分享呢。这真是多么可笑啊!李商隐的诗以这个寓言故事结尾,真是太妙了。这是全篇愤慨的彻底爆发。诗人用自己的崇高怀抱和贪恋“腐鼠”的小人们卑鄙心理所作的泾渭分明的对比,狠狠地鞭挞了排斥自己的朋党势力,又使自己的理想得到升华,手法可谓高妙!

  李商隐的著名研究者清人朱鹤龄引用前人的话,概括出李诗的特点为:“沉博绝丽”。“绝丽”,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并不突出,但是“沉博”却很显著。“沉”,是深沉的沉,说明用意的深微细致;“博”,是“博大”的博,说明文辞的丰富多彩。总的来说,这首诗的确具备了“沉博”的特色。表面看来,诗风平易流畅,但寄托却很幽深,情感波澜显得层层回旋,而又层层深入。围绕意境的“高远”这一个中心,抒写了高楼远眺。先写历史上理想高远的悲剧性人物,再写平生理想是怎样一个高远的具体内容,最后又用高远思想的光芒,探照出那些庸碌无耻之辈的丑恶。这里,有青年诗人的胸襟的自白,也有对那些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的鞭挞;有用世的决心,也有对隐居的向往;有登楼极目的忧思和壮怀的抒情,也有表现为斥责和嘲笑相结合的讽刺。

  总的来说,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抒发这些思想感情和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把历史人物和诗人当前处境联系起来了,把自己的用世决心和隐居归宿结合起来了,同时又把自己视禄位如“腐鼠”与小人们视禄位如珍宝的良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加以对比。吟诵这首诗,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一上高楼、百感丛生的自我形象和古永定郡的百尺城楼、柳外汀洲的莽苍春景,它们溶成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显得高而且远,既深沉,又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