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31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痛苦、高洁、坚定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熔铸了屈原自己的意识、情感、理想、人格,是后世人们景仰、敬慕的崇高典型。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离骚教案设计,更多内容请访问(www.010zaixian.com/wenxue)。

  一、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的高尚人格,把握作者的情感。

  2.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习本诗以比兴为主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反复吟咏,体会屈原内心的痛苦和高洁的情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本诗的比兴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离骚》录音。

  学生:充分预习,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导入一:《世说新语·任诞篇》记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自古以来,中国酒文化绵远流长,酒是浪漫主义的代表元素;而《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发端之作,展现了楚文化的浪漫风华,恣意率性,人们常用“风骚”代指文学,其中的“骚”就是“离骚”。所以,《世说新语》中这句话指的是拥有浪漫主义真性情就等于名士。接下来,我们就走近《离骚》,踏上通往“名士”的道路。

  导入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你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吗?

  明确:端午节的原始形态是庆丰收,后因屈原投江这一天刚好是端午节,所以这个节日就渐渐让位于对屈原的悼念,也称“诗人节”。这个节日的习俗有包粽子(以粽子投入江中,避免屈原尸首葬身鱼腹)、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他)、挂昌蒲剑、喝雄黄酒(预防奸邪的侵害)等。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值得人们如此敬仰怀念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他的长诗《离骚》中的一个片段,一探究竟。

  (二)介绍楚辞体(幻灯片出示)

  《离骚》是楚辞体的代表作,“楚辞”是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因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二十九》),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和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辞·离骚》与《诗经·国风》是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两大源头。

  (三)跟读课文,把握诗句节奏

  1、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轻声跟读,在每句停顿处划上斜线,标明朗读节奏。

  2、学生回答朗读节奏,教师点拨,示例分析。

  点拨:一般每句三到四拍,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通常规律为:实词一拍;虚词(包括“以”“而”等连词、“之”等助词、“謇”等发语词)一拍;“兮”字一拍。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断句。

  3、你觉得“兮”字应该怎样来读?为什么?

  (引导学生对比诵读:一种读法是读“兮”字时戛然而止,另一种读法是诵读时语音延长)

  明确:读时语音延长,不仅可以强化抒情、咏叹色彩,而且能够充分体现楚辞体情感浓郁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再找出几个句子自由诵读品味。

  (四)再读课文,体悟感情基调

  1、疏通文意

  第一步: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诗歌意思,并标出疑难之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第二步:教师检查自学情况,突破字词上的重点、难点。(幻灯片出示)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之:哀民生之多艰(主谓之间)

  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标志)

  以:长太息以掩涕兮(连词,相当于“而”)

  既替余以蕙纕兮(连词,因为)

  竞周容以为度。(介词,把)

  (2)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不吾知其亦已兮(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第三步:质疑问难。引导小组之间互答,必要时教师解答。

  2、本诗带有一种什么样的的情感基调?

  明确:幽怨、苦闷。

  从诗中来看,屈原因何而幽怨、苦闷?

  明确:哀民生之多艰(同情百姓生活艰难)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崇尚美德、约束自我,因觐见而遭贬)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抒情诗《五月之夜》中写道:“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哲学家尼采也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用血写成的文学作品,你将体会到,血便是其精义。屈原的诗歌《离骚》无疑便属此类。

  屈原“朝谇而夕替”,具体有哪些原因?

  明确:1灵修浩荡,不察民心;

  2众女诽谤,谓余善淫;(补充点拨:郭沫若在其历史剧《屈原》中曾据此设计了一个情节:狠毒自私的南后郑袖,为了固宠接受张仪奸计,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设下宫廷“构陷”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将其逐出宫廷。这个情节虽属虚构,却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奸佞无所不用的卑鄙伎俩)

  3时俗工巧,周容为度,但是屈原却宁溘死流亡也不为此态,坚决不同流合污。

  小结: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说:“屈原疾王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通“罹”,遭遇之义,“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补充:有的认为“离骚”就是“离愁”;还有人认为“离骚”是楚地古乐曲名“劳商”的转音)。屈原在《离骚》当中责数了楚王的昏惑,痛斥了群小的谗佞,揭露了世俗的浑浊,这种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3、补充“屈原的美政理想”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与遭遇(幻灯片展示)

  屈原曾很受怀王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的政治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任人唯才,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和种种特权。屈原在践行自己的“美政”理想过程中必然会触犯楚国旧贵族的利益,这可能是“众女”(群臣)诽谤屈原的根本原因,《史记》记载,楚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14年)发生了“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的事件,屈原被楚怀王“怒疏”。

  屈原“美政”理想的另一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他的作品中经常提到“民”的问题,如:“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以计极”(前前后后认真观察,省视治理百姓的政策);“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本想索性离开故乡,看到老百姓的疾苦后就镇定下来)。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心忧百姓的屈原目睹民生多艰后内心的极度痛苦。

  4、诵读第一节,体会屈原内心的幽怨、痛苦之情。

  小组诵读交流,然后由学生推荐小组内一名同学诵读展示,学生点评。

  教师点拨:

  (1)诵读时语速要慢,音调整体要低沉一些,因为全诗的情感基调幽怨、苦闷。

  (2)感情特别强烈之处要注意重读,如“太息”“九死”“终”“宁”等。

  (3)注意停连,达到语断意连的效果。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所以读“独”字时要在重读并拖长音,以体现痛苦而无奈之情;而读“也”字时要略为轻读,以体现感慨之意。

  5、面对不公平的待遇,屈原的选择是什么?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心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

  “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探究:文中“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等句是否代表着诗人的软弱、妥协与退让?(也可选择其他句子探究。精读诗歌,交流讨论)

  点拨引导:

  (1)屈原在在遭受冷落、打击后深感不容于世,在彷徨苦闷中他首先反省自己,所以“屈心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是一种碰壁后的忍耐与思考,而思考之后诗人接着就用“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来安慰自己。

  (2)“退”不是退让的意思,而是与“进”---到朝廷做官---相对的“归隐”之意。(可联系《岳阳楼记》中“进亦忧,退亦忧”一句)此处屈原的态度类似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退修初服是洁身自好。

  (3)傅雷先生曾在《约翰·克里斯朵夫》的《译者献词》中写道:“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候,而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而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屈原就是这样:虽有短暂的彷徨与犹疑,但最终战胜了自己,更加坚定了信念;

  所以,贯穿于诗中的这种“怨”情,确切地说应该是一股忠怨之情,全诗虽然哀伤怨忿,但最终还是忠贞不渝。后文“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一句中的“独”字,就是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正确之后为之付出的态度,带有自豪的味道。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自伤”---“自励”---“自省”---“自慰”---“自豪”的发展变化过程。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