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语文教学教案(3)

时间:2021-08-31

二、 当堂背诵

  三、 研讨课文

  1 、理解思想内容

  分析、讨论、概括:

  ( 1-7 ): 述怀, 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 8-13 ):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 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有哪些诗句能表现出诗人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明确: (幻灯打出)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四、分析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作者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屈原比兴手法的运用,较《诗经》亦发展了一大步。(重点分析“比”)

  (幻灯打出)

  ( 1 )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 于 君……

  ( 2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讨论,明确: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 喻 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 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五、布置作业

  1、 下列这副对联说的是哪一位作家?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2、 你最喜欢《离骚》中哪两句诗,哪句或哪几句诗引起了你的共鸣,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短文,只要能抓住一点即可。

  3、 课外阅读《语文读本》《屈原诗两首》(《涉江》、《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