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第三章详读

时间:2021-08-31

  第三章中曾重点描述过屈原自幼爱整洁、好修饰的性格特征,每次出门,衣冠俱皆一尘不染。他还有个“日三濯缨”的生活习惯,无论幼时故里读书,还是出仕京都为官,纵然晚年流放江南,这一洁身自好的癖性始终未改。

  水淹南阳庙以后,百姓们挑土运石,砍竹伐木,用两三天的时间在玉笥山下给屈原盖了三间茅草房,屈原便在这里居住了下来。那时候,久雨不晴,洪水漫野,水成了残害汨罗人民的祸患。自然,这水多污浊不堪,不能用来洗涤。然而,浊水既然饱和,清水也就并不稀罕了,随便在山坡上刨一镢,挖一锹,乃至捅一棍,都会有水汪然而出,哗哗流淌,始而浊,渐而清,足够屈原濯缨之用。待风吹云散,天晴水退,原野里到处是欢唱的清溪,映日的水潭,屈原欲濯缨,随处可蹲而搓洗之,俯而漂摆之。疏河筑堤之后,一则久旱无雨,水位下降;二则河堤高耸,河床深陷,江中泥沙俱下,江水奔腾,无法在其中濯缨。为了寻找上好的濯缨之处,一天屈原骑上白马在山前山后转悠,最后在山北坡发现了一条小溪。这条小溪虽说又窄又浅,溪水却极其清澈,溪中的尾尾游鱼和颗颗石子清晰可辨,历历可数。屈原急忙翻身下马,走到溪边,把帽子浸到水里,搓了又搓,漂了又漂,足足洗了有半个时辰,才把洗净的帽子拧干,晒到马背上。他看着这条溪水清凌凌的,凉沁沁的,不舍得离去,索性把鞋袜脱掉,在溪水里洗起脚来。触景生情,洗着洗着,他不禁想起郢都来。

  郢都的东南面有一条沧浪河,屈原京城为官的时候,喜欢在那里洗帽子,只是沧浪河比这条小溪宽大得多了。

  过了不久,帽子晒干了,屈原端端正正地戴好,又在溪水里照了一照,方才上马。走了几步,他又回头深情地看了看小溪,自言自语地说:“多么象沧浪河啊,可惜窄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