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离骚写作特点(4)

时间:2021-08-31

【阅读题之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

  【甲】那水呢,不但不结冰,---------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乙】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是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吻着水波,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11.两文都是写济南的水,从时令上看,甲文写的是 的水,乙文写的是 的水。

  12.甲文中水的特点是 ,乙文中水的特点是 。

  13.同出一位作家之手,自然写作风格也一样,写水都用了拟人的手法,如甲文中的“ ”,乙文中的“ ”。

  14.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②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

  15.将乙文中“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改为“哪儿的水都比不上济南。”有什么不好?

  总结: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 初二。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从细微处挖掘课文的内涵

  在阅读中,学生往往把目光锁定在课文的主题及重要段落上,教师在教学中也常出现就重避轻的情况。其实,作为范文的课文处处都有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而结合对考试阅读理解的问题设计以及对课文解读的经验,笔者认为课文的细微处更应该引起关注。一方面,笔者认为既然作者有所言则必有其目的,我们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笔者以为,从细微处挖掘课文的内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致阅读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不容忽视的叙述

  往往在一篇课文中,有一些我们感觉不大重要的叙述描写,被学生轻易地忽视了,教师也常常不那么“感兴趣”,似乎那些表达对于课文“大局”无关紧要。倘若我们换位思考,自己是此文的作者,是否会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穿插于行文中?既然作者加以叙述,则必有其想法,关键是读者是否善于把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几句这样的话:“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是一个不大能引起注意的排比句,作者的意图何在?让我们作这样的解读:前文中描述了百草园的景物及冬天里捕鸟之事,而文首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在园中如何玩乐,似乎文中并不是很详尽,而此处的三个“也许”恰是“玩乐”的情景再现,虽然只是简约表达,却能引起读者对“我”以百草园为“乐园”产生遐想:拔何首乌、向隔壁人家抛砖头、跳石井栏……种种童年趣事应有尽有,三个“也许”既补充了前文之未叙,又反映出作为孩童的“我”的天真幼稚的思想,是对百草园这个“乐园”的阐述说明,以此来回答“我”为何如此怀恋百草园生活便更加明确了。另外,从文章结构上,此句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 的人。”如果学生对“从前”的使用引起注意并加以理解,那么对此文的主题把握会有更大帮助。

  如果说课文的主题是树干,那么文中看起来意义不大的叙述就是枝叶,缺少树叶的树干会显得消瘦甚至无法生存。一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由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组成,次要的叙述、描写往往起到补充说明、铺垫、过渡、衬托等作用,它们的存在使文章更加连贯,更加圆满,更加充实。

  二、在细微处寻索意义

  在阅读理解考查中,学生经常在细节上犯错,如对说明文、议论文用语准确性的轻视,导致理解上的偏差。从文学体裁上看,学生容易忽视对诗歌中渗透着诗人情绪的“意象”的把握、散文里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描写性句子的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意义的掌握。其实,由缝隙而窥天地之大,往往一篇文章细微处也能见大风景,不容放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描写,把对它们的理解与文章的主题思想联系起来,就能窥得更丰富的内涵,并能以此培养学生细致入微的阅读习惯。

  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例,我们明白,作为小说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往往起到衬托作用,能渲染某种氛围,这点成为学生阅读小说的定向思想后,便能更好地结合具体小说作品,加以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鲁迅的《故乡》中描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相对于全文来说,这里的描写简洁不详,却给了读者一个大概的“故乡”印象——萧条的景状。这与文中“我”对故乡及故乡的人的迷茫心态一致。

  总而言之,对课文细微处不容轻易忽视,抓大放小是在必须取舍的情况下的做法,阅读理解应当“大小”兼顾,处处寻解。

  自学语文“十想”

  学习语文,要重视自学。下面归纳的十个“想一想”,或许有助于同学们自学能力的提高。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对一篇课文来说,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题目提示题材范围,有的题目概括主题思想,有的题目揭示文章的重点,有的题目间接地指出文章的思路,等等。想一想:课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二、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作者写一篇文章,总有个意图、宗旨、目的:或是为了宣传某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彰某一个人物,或是为了介绍某一件事情,或是为了传授某—项经验,等等。总之,要让人知道它要说明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想法,反映什么意见,表示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的鲜明倾向。想一想:课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三、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言之有物”。作者写作,总要积极博采材料,认真鉴别材料,仔细选择材料,巧妙使用材料。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博采、精鉴、严选和活用材料的?

  四、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使文章“言之有序”。文章的结构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内在联系,结构应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应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细细精读,逐段分析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想一想:作者的思路怎样?课文在布局谋篇、组织结构方面有何独到之处?

  五、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文章的“肌肤”,表情达意的“工具”。所谓“写作能力”就是运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想一想:课文在字、词、句、段,在表达中心、用词造句、标点使用等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传神之笔?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离骚写作特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