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价值(2)

时间:2021-08-31

  洪迈在《容斋四笔》中称:“赵德甫作《金石录》,其跋汉居墳壇二刻石云:其一上谷府乡墳壇,其一祝其乡墳壇。曰墳壇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壇以祀之。赵德甫金石录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后序。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由此段材料可知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确实编撰过《金石录》一书,而且宋刻版的《金石录》三十卷至今有实物藏于国家图书馆。

  《金石录后序》系李清照悼念亡夫、追思故物之作。流露于作品中的悲悯和深情发自肺腑,文中表述的事件也是真实可靠的,虽然在个别记忆上会有误差与事实间或不符。但是出于对亡夫深情悼念的严肃态度,李清照在创作这篇文章时不容掺杂任何一点矫糅造作的成分。而且后来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有关记忆的字样,都可以让人们确认这篇散文叙事的真实性。《金石录后序》后半部分的描叙可以解释历史上李清照改嫁的原因。

  由于受宋代程朱理学的影响,女子改嫁在当时文人的心中是件让人不耻的事情!为了让自己膜拜的女词人“白璧无瑕”,也为了内心郁结的程朱理学中“从一而终”的情结得到弘正和发扬,明清两代开始有人跳出来为李清照“辩诬”,否认李清照曾改嫁他人的事实,甚至于怀疑《金石录后序》中叙述的真实性。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至今还有些学者跟着“呐喊”。其实在宋代,改嫁不是凤毛麟角的奇闻异事。在李清照之前就有范仲淹的母亲、王安石的儿媳等先例可循,在李清照之后更有岳飞的前妻、陆游的表妹、贾似道的母亲等如斯庞大的改嫁群体。而且宋人笔记中明确记载了李清照改嫁张汝州的共有七家:胡仔《苕溪渔隐从话》、王灼《碧鸡漫志》、公武《昭德漫钞》、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赵彦卫《云麓漫钞》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前三家成书时李清照仍然在世。能说这些笔记都在故意玷污李清照,都在说谎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从《金石录后序》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清照为何要改嫁张汝州:金人南下肆掠,国家局势动荡,丈夫绝笔而终,古玩字画岿然独存寥寥,自己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无依无靠。这都提供了李清照被迫嫁给张汝州的充足理由。其内容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无可厚非的。那些企图把李清照纳入程朱理学的规范,或出于对李的爱护想抺去一些污点,而置疑《金石录后序》史料价值的做法有欠妥当!(原作者:肖 可)从文风上看,《金石录后序》的文风符合李清照后期的创作风格。李清照的文风大致以金人南下灭北宋为分水岭,前期词的内容多是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词风清丽柔媚,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后期李清照的词内容多是怀旧悼亡,词风凄婉哀怨,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金石录后序》系李清照悼念亡夫、追思故物之作,整篇文章语气平淡、哀怨,不仅回忆了自己与前夫婚后34年间的忧患得失,还抒发了国破家亡之恨。文中浓重的凄苦与哀伤是李清照晚期风格的显著标志,文章中李清照个人后期的不幸遭遇还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民族灾难的历史悲剧。故而《金石录后序》中史料的真实性是不能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