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的婉约愁情(3)

时间:2021-08-31

  李清照的时代,怎能认识没有子女并不是女人的错?所以,如果真的是无子被休,那她也就认命了,只有悲,不生怨。但李清照被遣回娘家却是有着极其深厚的政治背景:党争之祸,这让她寒透了心——“炙手可热心可寒”,清照曾献诗赵挺之,抒发她为党祸株连而得不到翁舅救援之感慨。李清照婚后不久,北宋政局地覆天翻。元祐党人的保护神向太后去世,政权交到宋徽宗手中。北宋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任命善谋私利的蔡京为翰林学士,“昏君+奸相”,启动了宋王朝亡国之旅。崇宁元年(1102)七月,定司马光、韩忠彦、苏轼等120人为“元祐奸党”,后由皇帝御书为“党人碑”,立于朝廷端礼门前,已死者一律削官,活着的一概贬窜。“党人碑”上,李格非赫然有名。李清照心急如焚,急忙上诗翁舅(公爹)恳求营救父亲。全诗已失传,据零星记载,诗写得情真意切,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识者哀之”,赵挺之却不为所动。李清照的婚姻本是一场政治联姻。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徽宗继位,向太后听政,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宰相)。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官职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借子女联姻向元祐政敌暗送秋波。谁能想到,主动跟李格非联姻的赵挺之,两年后又大张旗鼓与之划清了界限。《宋史·赵挺之传》说:赵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记载,确定“元祐奸党”名单的衮衮诸公中,就有御史中丞赵挺之!崇宁二(1103)年九月,宋徽宗下诏“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遣离京城。史实记载,赵挺之“首陈绍述”,即首先向皇帝提出“宗室不得与元祐党子女为婚姻”的建议,自然他也就会坚决执行。 诏令明确规定:“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已过彩礼者显然可以存在,由此推之,既成婚姻更不在内。况且,山东诸城赵家,并非皇室宗亲。科考出身的赵挺之却故意攀龙附凤、添列“宗室”,煞有介事地将禁婚令扩大化,无非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或者,借“党人碑”把三儿媳逐出京城,再给三子明诚纳妾求孙,这也很有可能是赵挺之夫妇反复权衡的最佳选择。当然,这些内心底的想法史书上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赵挺之“大义灭亲”的庙堂做秀中,在北宋王朝最后的“廷争”中,李清照深深地受了伤,经历了一场不小的灾难,成了一个无辜的悲剧人物,她能不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