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2)

时间:2021-08-31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陆德夫说的,正是李清照《醉花阴》中的最后三句。可见李清照的词是多么具有其艺术特色。

  “靖康之变”之前的这段岁月,是李清照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们花了二十年时间编撰的《金石录》终于编成了。这部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在这一时期,李清照写了许多清丽婉转的诗词作品。它们大多表现了她在优裕生活中的悠闲情怀。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进入了颠沛流离、凄凉悲苦的后期生活。

  公元1127年,赵明诚的母亲在江宁去世,赵明诚离开任所去奔丧。宋高宗即位后,他被任命为江宁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为避乱来到江宁。赵明诚来江宁时,曾把家中最名贵的金石字画装了十五车,一起带来。李清照走后,留在家乡的文物和老家的房子,全都被金兵烧毁了。夫妻团聚不久,赵明诚又被任命为湖州知府。他独自骑马去建康(当时江宁已改名为建康)听命,不幸于途中患病,到建康后竟与世长辞了。

  丈夫的去世,对李清照的打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她埋葬了丈夫,去临安投靠弟弟李沅。

  不久金兵南下,宋高宗一路南逃,李清照也随着逃难。当她返回越州时,随身带出来的文物收藏,或毁于战火,或被盗掠,只剩下一点残简碎篇。

  国破家亡,凄苦漂泊,使李清照后期的创作风格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她的词,由清丽缠绵变为深沉悲壮。她深深地怀念故国,对南宋小朝廷不思抵抗只知逃跑,给予了极大的讽喻。她在《乌江》这首诗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公元1132年,李清照移居临安,在那里过完了凄凉孤苦的晚年。但是她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公元1134年,她对《金石录》做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写下了著名的融叙事、抒情于一体的《金石录后序》。她把书献给朝廷,请求出版。大约在公元1155年或稍后,一代女词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人生之路。去世时,她大约七十多岁。

  李清照去世后不久,《金石录》终于刻成问世;她的词集《漱玉集》六卷和诗文集《李易安集》十二卷,也相继问世。可惜,她的诗词文集后来都散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李清照集》,都是后人重新收集的,只是她的作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