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辛弃疾笔下的元宵节

时间:2021-08-31

  引导语:古代写元灯节的诗词的诗人是不计其数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两首元宵节佳作。

  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这两首词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之后,当是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表现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写了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阕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下面写她抬头望见柳梢返青,梅花已谢,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 ”,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词人跳出个人的哀愁,从眼前的融和天气,想到“次第岂无风雨”,字面上是说自然界,实际上却是在说国难重重的政治形势,因此她再无心情去赏灯游乐,于是“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看似平淡,却隐隐透露出词人对南宋的上层人物在国难方殷的日子里仍纵情游乐的不满,以及她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北宋的元宵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李清照早年躬逢其盛,印象很深,此刻自然触景生情,一连用了六个短句追述当年情景,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词人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旧日家园的怀念。从“如今憔悴”几句中我们可以透过词人憔悴的外表,窥见她无限痛楚的内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全词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充满哀伤幽怨,但其思想意义并非就是消极颓废的。南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就曾以《声声慢》和《永遇乐》为例,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由此可见,《永遇乐·落日熔金》不是反映了所谓“贵妇人的哀鸣”,而是蕴藏着极其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