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争渡(2)

时间:2021-08-31

  谈谈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一词的理解问题

  宋代大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至今传诵不衰。其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在“争渡”一词的理解上,在语文教学以及古典诗词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广为流传的错误解释有两种。第一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相互比赛划船渡过;第二种,将“争渡”一词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

  我们常说,诗无达诂。也就是说,对一首诗、一首词的理解可以没有固定的解读,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对之进行独立的阐释。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诗无达诂”就其本质而言,是对诗的主旨、意境、情绪、感悟和哲思的整体理解和把握,而不是指对诗中字词所要表达的基本概念的初始解读。这一点,不仅对诗如此,对词曲也是适用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小词所描述的情景。词人描写了自己到溪亭游玩,玩得十分尽兴,由于喝了不少美酒,以致醉醺醺地忘记了回家的水路了。作者划着一叶孤舟,在沉醉迷离中,误入了荷花深处。这该怎么办呢?词人在荷花丛中焦急地寻找着归家的路径。忽然,河滩上栖息的一群鸥鹭被桨声惊吓得扑剌剌飞上了天空。

  细揣词意,我们不难看出,词人是一个人驾船而去,然后又驾船而归的。她既没有带着女伴也没有带着丫鬟婢女。不然的话,就不会说“沉醉不知归路”了。因为在这种主人出去赴宴的场合下,丫鬟婢女是不可能被允许喝得酩酊大醉的。既然如此,就绝不可能存在着比赛划船的情形了。因为比赛的话,总是要有一个竞争的对手的。再说,词人本已沉醉了,又来得哪门子力气和兴致,要和一个莫须有的人比赛划船呢?这可不是端午节,要搞什么龙舟竞赛!即使真的是龙舟竞赛,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断无女子参赛的道理。

  那么,将“争渡”解释为“奋力划船渡过”又有什么不妥呢?我要说,这种解释之所以是不准确、不恰当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作者本已沉醉,身体自然是软咍咍绵软无力的,怎么可能奋力划船呢?作者虽已沉醉,但绝没有到烂醉如泥的境地。她误入藕花深处以后,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但是在那种“态恹恹轻云软四肢,影蒙蒙空花乱双眼,娇怯怯柳腰扶难起,困沉沉强抬娇腕”的情况下,她能够做的只能是东划几下,西划几下,尝试着尽快驶出这藕花深处的。因此,这种情景下,将“争渡”一词翻译成奋力划船是不符合词人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的人生经验的。

  第二,“争”这个字的本意是“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廣韻》競也。"也就是竞争、争夺的意思。“争”字没有“奋力”的意思。就治学而言,我们应该严肃认真地对待祖国的文字,绝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阐发。如果将“争渡”一词中的“争”字解释为“奋力”,若要使这种说法成立的话,你必须能够从古代典籍中找出相同的例证作为支撑,否则,就是毫无根据的妄言。

  那么,“争渡”中的“争”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明确地说,这里的“争”字,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对应的英文就是how,因此“争渡”就是“怎么渡、如何渡”的意思。词人连着用两个“争渡”,便将少女在醉意朦胧中因迷路而产生的那种迷茫惶恐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真切动人。北京大学教授吴小如在《诗词札丛》中曾经说过下面一段话,我以为是至理名言。

  我以为“争”应作另一种解释,即“怎”的同义字。这在宋词中是屡见不鲜的。“争渡”即“怎渡”,这一叠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计想着怎样才能把船从荷花丛中划出来,正如我们平时遇到棘手的事情辄呼“怎么办”、“怎么办”的口吻。不料左右盘旋,船却总是走不脱。这样一折腾,那些己经眠宿滩边的水鸟自然会受到惊扰,扑拉拉地群起而飞了。检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争”正作“怎”解,可谓先得我心。

  那有人一定会质问了,你刚才说,”争“字的本意是”竞争、争夺“,怎么这里却解释成“怎么、如何”呢?这个不难理解。我刚才说过,“争”字的本意的确是竞争、争夺。除了对物化产品存在着竞争以外,我们的思想中、内心深处,不是也经常存在着不同的情绪、不同的选择的对抗和胶着么?在“知”与“不知”之间,在何去何从之间,这种思考就是一种“争”的状态。只要争的结果没有水落石出,争的状态就会延续。

  应当指出的是,将“争”字解释为“怎么、如何”,我们可以在古代的诗词曲赋中,找到大量的例证。例如:

  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柳永《采莲令》:“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

  欧阳修《青玉案》:“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晁端礼《绿头鸭》:“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仲殊《金明池》:“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余香,时传音信。”

  刘一止《喜迁莺》:“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华飘泊。”

  黄裳《蝶恋花》:“谁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尘缘,遂出轮迥境。争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肠断花间影。"

  崔涂《涧松》:“寸寸凌霜长劲条,路人犹笑未干霄。 南园桃李虽堪羡,争奈春残又寂寥。”

  综上所述,我坚定地认为,将李清照《如梦令》一词中“争渡”解释为“怎么渡”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其他的理解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