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与安徽六个问题的讨论(3)

时间:2021-08-31

  三、李白在安徽写有多少诗文?可以确认的在各地写作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李白安徽诗文写作时地新编》共编入李白诗188首,文9篇,这就是李白在安徽写作的诗文数量,这个数量是很大的,李白在安徽写的诗占其诗歌总量近五分之一,文占其总量超过十分之一,这个比例远远高出他在各地写作的诗文总量比。

  在具体到安徽各地写有多少,查查《新编》数量也就出来了。再把这些数字开列如下:当涂诗48首、文5篇,宣城诗39首、文4篇,泾县诗18首(其中2首应属太平、1首应属石台),南陵14首(其中8首属铜陵),秋浦(贵池)41首,青阳3首(2首属九华山),宿松4首,太湖2首(司空山,应属岳西),庐江郡(合肥)6首,寿春1首,砀山1首,江上作5首。以诗文总量来说,第一是当涂,第二是宣城。

  四、李白游历、寓居安徽的动因何在?

  动因主要应该是以下四点:一、游山玩水,二、访道炼丹,三、偶像崇拜,四、干谒避难。

  游山玩水意图很突出,第二次由金陵来当涂就是当涂一带江天美景把他吸引来的,他的《自金陵泝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容王主簿》这首诗的题目就清楚的表现出来了。白璧山在当涂,白璧山到天门这一段江景叫他流连忘返,开始了对安徽的第二次旅游。第三次来宣城他也有一首似乎旅游宣言的诗,题目叫《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是敬亭山和陵阳山水引导他开始第三次安徽之旅。安徽许多好山好水都被他游遍,有不少是他首次游览,还有的山名、景点名称是他命名的,我在《李白与安徽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文中,将李白的游踪、对安徽景区的描写、开发概括为:三座名山、两条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其它景点。三座名山就是黄山、九华山、天柱山,两条山水旅游带就是泾川山水旅游带、清溪秋浦山水旅游带,两大风景名胜区就是宣城和当涂马鞍山。其它景点就更多了,如五松山、司空山、八公山、长风沙等。

  访道炼丹的意图在第三次表现最为突出,他亟不可待的想游览陵阳山水,就是因为在陵阳有他崇拜的仙人陵阳子安,宣城麻姑坛还有他崇拜的麻姑仙子、琴溪有炼丹方士琴高。他表示要追随古代的列仙炼丹学道。他来宣城次年真的到秋浦清溪和道友权昭夷等人进行了一年之久的炼丹活动,以后一直念念不忘。流放回来后,他还到了陵阳山,登上天柱石,和韩愈的叔叔韩云卿商量到黄山隐居学道。前后几次他也有寻仙访道的举动,初次来当涂他就到横望山南朝高士陶弘景的住地去拜访隐士、道士,他还到历阳看望过道士,留下了手迹(见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他的庐霍之游也与此有关。在他的安徽之游中交往的道人、隐士、学道者、僧人就有十六七位。

  偶像崇拜,他的偶像就是南朝齐代诗人谢朓,谢朓在宣城当太守,又多次过往当涂、皖江一带,他在这些地方写的诗最多,题材又多山水,写得清新秀丽,最为李白赏识。李白往来宣城、当涂两地最多,谢朓留在这两地的遗迹差不多他都有题咏,他的诗也多次化用谢朓的诗句,融合谢朓诗的意境。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云:“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这是大家熟知的,其实晚唐的徐寅早就写过:“旧隐不归刘备国,旅魂长寄谢公山。”意思一样,都是说他长期在这些地方流连,最后终葬此地,是因有谢公这个偶像在。

  干谒是指在谋仕和谋生上向别人乞求,李白游安徽除第一次外都是出走长安后,基本上没有谋仕的诉求,谋生是当务之急,因还山得到皇帝的赐金是有限的,已无别的生活来源,为了养家活口和自己不菲的生活消费,他不能不乞求别人主要是各地官员的资助。从李白在安徽所交往的人来看,以官员居多,三十六七位,几乎各州县的官员都有。他还攀结上身为宗室的庐州太守吴王李祗,看来效果不错,这位吴王可能很给他情面,七八年之后还请李白给他草拟上奏皇帝的章表,可见他们的交情,当初李白可能得到他不少接济。我还发现,这期间李白与李姓官员来往较多,有六位,其中三位是当涂前后县令,在这三位县令任职时他都来过,最后一位是李阳冰,大家都知道。他和他们都攀上了本家,称他们为从叔、族叔,这样称呼不一定就是他的辈分低 他和吴王其实是同辈,而自称“小子”,这样做,无非是取得同情。在赠给干谒对象的诗中乞求的话很多。大诗人李白一方面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傲气十足,一方面又要低声下气乞求资助,显得俗气,看似可怪,其实不奇怪,看在什么环境下,为了生存,也不得不捏软铁打的腰板。避难就是安史乱后,他卧病宿松、司空山,其实就是避难。晚年无所依靠来投靠从叔李阳冰,也可以说是避难。

  以上是李白频繁来游安徽的几点动因,这是他的主观意图,明确的动机,还有一客观情况、客观条件,就是安徽的区位特点,前面已讲到,安徽位居一国之中,南来北往、东奔西走都要经过这里,来这里挺方便,这也是李白频繁到这里的一个附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