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边塞诗赏析

时间:2021-08-31

  一、边塞诗的含义、特点

  边塞与中原相对,这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古代的边塞是指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相交接的地方。边塞诗是写边塞生活及战争的诗歌。边塞诗所写的内容一般包括:写边塞风景、边塞风土人情和民族交往、边塞战争以及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行军生活、送别酬答、征夫思妇等。边塞诗不等于战争诗。

  边塞诗的特点:风格上一般具有雄浑悲凉的特点。因为写的是边塞,地域开阔,所以具有雄浑阔大的特点;因为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所以大多具有悲凉的特点。

二、边塞诗的发展历程

  以描写军旅、征战、戍边等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边塞诗,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诗经》。《诗经》可以说是边塞诗的萌芽期。《诗经》中有对抵御外族侵扰,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的颂歌,如《小雅六月》、《小雅采薇》,也有写征夫之恨、思妇之怨,如《王风君子于役》写出了思妇对远征之亲人的怀念、牵挂等复杂的思想感情。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视野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边塞战事的全貌,为边塞诗的发展、繁荣开辟了源头,其后边塞战争生活、士卒思乡之情、思妇幽怨之情、边塞辽阔壮丽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便成了诗歌史上代代相袭的主题。

  魏晋南北朝是边塞诗基本定型并逐步发展、走向成熟的阶段。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战火纷火,人们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如曹植的

  《白马篇》塑造了一位辞家报国的幽并游侠儿形象。蔡琰的《悲愤诗》描述了诗人在战争中被掳入胡的一段铭心刻骨的痛苦经历。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抒发了服役于长城的士卒的辛酸与愤懑。还有王粲的《从军行》、曹丕的《燕歌行》等都是反映当时边塞或战争生活的诗歌。这一时期,边塞诗中开始形成了雄强豪迈、苍凉悲壮的风格。

  南朝时期,鲍照对边塞诗有所开拓,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等。其它一些诗人,也都有不少边塞诗作,如沈约的《从军行》、吴均的《战城南》等。但是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都是用乐府诗的题目,由于大多数作者并没有实际去边塞的经历,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是以汉喻唐。用汉代的官名、地名等代替,这对唐代的边塞诗也有极大的影响。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出现“汉将”、“汉家”、“单于”、“校尉”、“飞将军”等。

  北朝的边塞诗的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企喻歌》、《琅琊王歌》描绘出边地习俗与战争的现实,《敕勒歌》展现了边塞地区美丽的自然风光,而《木兰诗》则是一首歌颂女英雄替父从军的杰出边塞诗作。

  唐代,边塞诗才成为诗歌创作的较为普遍题材,随手翻阅一下唐诗就不难发现,唐代不仅拥有相当数量以边塞诗擅名的诗人,如盛唐时期的形成的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而且差不多所有的诗人都有或多或少涉及边塞生活之作传世。粗略统计,唐代边塞诗有两千多首。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严羽把

  “征戍”列为第一位。唐代边塞诗的名篇如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燕歌行》、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李颀的《古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毫不例外,虽然李白并不是以边塞诗闻名,而且可以说他也没有真正到过边塞,他只在天宝十一年去幽州一带,但是,我们在他的诗集中可见的边塞诗就有四、五十首之多,并且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三、李白对边塞战争的看法

  李白生活的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的边塞战争也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大致说来,开元以前,唐帝国对外主要进行的是御敌戍边、保家卫国的战争;天宝开始,唐玄宗主观上认为经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于是产生了大攘四夷的雄心,这一阶段,唐帝国对外主要进行的是开边战争。

  李白对边塞战争的看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开元年间至天宝初期,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立功边塞,任侠仗义,歌颂英雄主义。这与盛唐时期的大背景有关。盛唐时期,人们普遍把那里看作是男儿驰骋四方之志的地方,事实情况确也如此。虽然边塞上是白雪、黄沙、高山、热海和残酷的征战,但由边塞而出将入相者不少,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睃、张说、萧嵩、李适之等,皆自边帅入相,唐玄宗对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守珪、牛仙客等分别赏以高官。难怪当时的诗人如高适一再说边塞“亦是封

  侯地,期君早着鞭”(《独孤判官送兵》)。渴望出将入相的李白,他把希望和理想自然会寄托在充满传奇色彩的边塞生活中。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天宝中期,天宝三年离开长安到天宝十一年去幽州以前,对边塞战争的进一步认识反省时期,诗人对战争的态度由歌颂到客观冷静对待,不再盲目肯定,从思想深处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尤其是石堡、南诏是天宝年间两次影响较大的开边黩武的战役,李白、杜甫等诗人对此一致表示鲜明的反战态度。几乎是由此开始,诗人的反战态度逐渐明朗化。

  第三个阶段,天宝十一年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是李白表现鲜明的反战态度的时期。天宝十一载冬,太白到幽州去,战祸给边塞人民带来的只是家破人亡的事实擦亮了诗人的眼睛,也熄灭了他的热情,让他得以真实地反映了边塞的残酷的现实。

  总之,李白对战争的态度大体是正确的:对正义的战争坚决支持,对非正义的战争坚决反对,和平是他的一贯主张。

四、李白边塞诗的内容

  1、歌颂边塞生活和普泛意义上的边塞战争,抒写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歌颂杀敌报国的英雄壮志。

  2、歌颂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包括对安史之乱的批判,歌颂平叛战争的勇士。

  3、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苦、战争的惨烈,批判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同高适、岑参相比,李白没有对具体战争描写,而是融通古今,言汉也言唐,表明自

  己对不同战争的态度,对战争灾难的深刻认识,对人民的同情,苍凉浑厚,感人至深。

  4、写征人思妇,尤其是战争中不幸妇女命运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