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送友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送友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送友人》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李白《送友人》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交流、点拨。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么,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