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喝茶》品读(2)

时间:2021-08-31

  【品读】

  我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西方文化是咖啡文化,东方文化是茶文化。此语不虚,你看从东汉陶茶碗,因年代久远而非常值钱,但它到底仍是一个粗糙茶碗,而河南偃师出土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穆悰墓中唐瓷茶盏,已精致到能照顾茶汤颜色,到清乾隆御制诗款茶碗茶盘,白瓷盖碗,红彩蝙蝠纹,更把传统社会伦理纲常和福禄寓意的文字画面用于瓷器之上,想乾隆端杯品茗,当能品出万里江山大好味道。中国的发展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发展史。中国的文人大抵爱喝茶,就现代的著名作家来说,写喝茶的文章不下数十篇,鲁迅、周作人、苏雪林、梁实秋都写有《喝茶》,余秋雨有《两方茶语》、贾平凹有《品茶》、萧乾有《茶在英国》,胡适之先生出身茶商世家,爱喝茶就更不用讲了。许多作品谈茶,也关乎人生;谈史、谈禅,生于茶香之中,又跳出味道之外。但我对梁实秋的《喝茶》却特别喜欢, 梁先生的文字幽默、轻松,平和中有机警,得失中见超脱,集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梁实秋的晚年,实属一个典型的漂泊无依的怀乡老人,思念故都,无以遣怀,于是他的许多谈吃作品都寄托着浓浓的乡思。

  梁实秋的这篇《喝茶》,有机地将书里知识与活的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又形象地抒写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文中涉及了有关茶叶的多方面知识如:茶的品种、茶具,喝茶的艺术等,我们就来细呷一下。

  在文章的开篇梁先生写道: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其实不然,先看看梁先生喝过的茶有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山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岩茶、台湾的冻顶乌龙、铁观音、大红袍,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这样数数也有10余种了,能品这样多的茶,还定位在不善品茶也只是他的谦虚之词罢了。

  梁先生对各种沏茶及茶香味的描写也有特到的地方。他首先描写了私家秘传之茶--玉贵,一半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浓馥,兼龙井之苦清;西湖龙井茶,淡淡的、涩瑟的、绿绿的,开水现冲,风味绝佳;六安的瓜片,叶大而绿,饮之有荒野的气息扑鼻。其中西瓜茶一种,真有西瓜风味;洞庭山君山茶,沸水沏之,每片茶叶均如针状直立飘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潮州功夫茶,细炭初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铁观音、大红袍, 须举盅至鼻头梦嗅两下,如嚼橄榄,舌根微涩,数巡之后,好像越喝越渴,欲罢不能;文章最后描写了普洱茶,漆黑一团,据说也有绿色者,泡烹出来黑不溜秋,粤人喜之。不难看出,梁先生最爱喝的茶还是北京的双窨和西湖龙井茶了,而其私家秘传之茶—“玉贵”也是二者的混合物而已。

  关于茶具梁先生是这样描写的:孩提时,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敦厚的风貌;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如今盖碗很少见了,我们此地(指台湾)见到的是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近有人回大陆,顺便谈是我的旧居,带来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只瓷盖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还有一点磕损,睹此旧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功夫茶茶具均极考究,小壶小盅犹如玩具。可以看出梁先生最钟爱的茶具还是国内三十多年前的瓷盖碗。

  梁先生对喝茶的方法也极为讲究,从他的文中可以看出,在他孩提时,是用绿豆碗喝,他看祖父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了,泡两三回就换茶叶,多麻烦”,一点都不羡慕。长大后他就知道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所以再看电视剧中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狼狈相,令人发噱”。对功夫茶他认为要“斟而细呷之”、“细呷细品”。文章中用了饮、喝、啜、呷,写出了从解渴到品茗的变化。

  "但论品位,不问价钱"。这是梁先生对多年喝茶的精辟总结,足以看出先生在茶道上的功夫。

  当然,除了茶道上长了知识以外,先生还教会我几个字,酽、牖是前不认识的,而窨字是认识的,但只知道是读“YIN”,却不知道通假薰字,看来还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