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分析(2)

时间:2021-08-31

  二、 情景描述

  片段一:以一段话语激起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片段二: 在分析文章对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描写时,学生们都不大愿意回答,总盼望着老师从头讲到尾,不大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是很不好的学习习惯,也与他们平时不大注重预习有关,这导致课堂一时“冷场”。

  面对他们的沉默不语,我也有点着急,于是我提示学生再次认真看书,采取了小组讨论,在旁做批注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三、 案例分析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说的问题是很多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案例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借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深、学得精。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不偏向更不能背向,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当然,案例的有效实施,相当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以便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面对学生们的“发难”和解决置在眼前的“困难